词条 | 头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头巾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一种裹首巾。古时士以上有冠无巾,巾为庶人所戴。自汉以后,始上下通服。宋高承《事物纪原》:“古以三尺皂罗裹头,号头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为巾,圆者曰帽。”②布依族民间头饰,流行于贵州南部、东南部地区,也称“头帕”。当地有一风俗,不论男女均戴包头帕,长的可达四米,短的约二米。颜色有青、白、花格等数种,但凡父母健在的忌包白布头帕。 哈萨克族妇女的头巾花样繁多,色彩鲜艳。有“谢列克”花头巾,“克依米谢克”头巾,“齐拉吾什”头巾。“谢列克”头巾(一般用红绸子做的),婚后头一年戴,而克依米谢克头巾,是结婚一年后所披戴的一种套头巾,用绣花白布做的类似盖头巾,大而宽,遮住头肩和腰部,直达臀部以下,戴上后仅露出面颊、眼睛、鼻子和嘴。“齐拉吾什”是戴上“克依米谢克”之后要配披的一种披在肩上的大套头巾。年轻或中年妇女戴的克依齐拉吾什克头巾比较鲜艳,并绣有美丽的图案和花朵。所戴的“米谢”一般做工精细,绣有花朵或图案。哈萨克老年妇女所戴的克依米谢克和齐拉吾什色彩要暗淡一些。家里有人去世后一年内不能戴色彩鲜艳的克依米谢克和齐拉吾什套头巾,而要戴专门的头巾。 柯尔克孜族已婚妇女都戴头巾“卓吾鲁克”,其种类主要分为红头巾、媳妇头巾、纱头巾、方形头巾、丝绒头巾、长穗头巾、驼绒头巾等。夏天主要戴红头巾、纱头巾、丝绒头巾和长穗头巾,冬天则多戴驼绒巾。年轻妇女多戴红色、绿色头巾,中年及老年妇女多披白色头巾。丝绒巾和驼绒巾大而宽,一般能遮住头、肩及腰部。有些老年妇女的头巾,除眼、鼻以外,能遮盖全部上身,长及臀部以下。居住在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以及英吉沙、莎车、和田一带的柯尔克孜族妇女,还常在高顶无舌的太别台上披戴纱巾。依据习俗,女性出嫁以后,一定要戴“卓吾鲁克”或“艾勒切克”,尤其是外出或在老人面前,除眼、鼻和嘴巴以外,其他部位一定要盖住,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山西农民,习惯以巾代帽,即用毛巾包头,而包法有别,太行山一带是将毛巾蒙头,于脑后打结;吕梁山一带是将毛巾先蒙后脑,于前额打结,与陕北农民一样,俗称“英雄巾”,显得威武豪迈。而晋中徐沟、太谷、文水、交城一带,则是将毛巾沿后脑、耳际、前额缠绕一圈,而将头顶裸露,有的用好几条毛巾缠裹,即俗话所说:“的脑(头)上挽个立楞子”,显得虎气勇悍。农村妇女也用毛巾蒙头,方法是毛巾放于头顶,由双耳际向后折叠相压,为老年妇女所用。中、青年妇女是在下地劳动或在场院干活时,用毛巾遮罩头发,以防尘土落入,即俗话所说“头上撸罩块毛巾”。还有一种头巾,为妇女专用,方形,五颜六色,对折成三角形,蒙于头顶,系结于脑后或脖下,质地轻柔的叫“纱巾”,有的则系于项间,既为防风防寒,更为装饰美观。 蒙古族男女喜欢一年四季用头巾缠头,并在后面垂下穗儿。元代有翘的和有角(棱)的两种。20世纪70年代妇女头上缠巾,一般分为两种:年轻姑娘用一方粉绸子缠在头上,额上打个结儿,后面留个愈拖愈细的筒儿,很好看;老年妇女的头巾较厚重,用深蓝色的布在头上缠好几圈,没有角。季节不同缠法也各异,暖季缠头耳朵露在外边,冷天缠头可把耳朵缠在里边。未婚妇女和小孩缠头不封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