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奎文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奎文阁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独山县城北18公里的兔场乡东4公里处的翁奇寨内,系莫友芝幼年读书处。建于清朝末年。莫友芝,字子?,号邵亭,晚年号明叟。1811年5月生在独山县兔场乡。13岁时随父移家遵义,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莫友芝自幼聪敏好学,7岁即能“韵语”,15岁考中秀才,20岁中恩科举人。曾3次赴京应试均未中,从此不入公门,在遵义主讲湘江书院,与郑珍结为挚友,时人称之为“郑莫”,名冠西南,蜚声海内,得曾国藩赏识。48岁时离遵外出,在太湖作了曾国藩部下胡林翼的幕僚。1863年,李鸿章请州县吏于朝、祁?藻密荐14名有学问的人出家作官,莫氏仅次于郑珍,名列第二,以知县发往江苏,在好友的执言敦促下,他才携带眷属移居金陵,经常往来于江淮吴越之间,揽胜兴怀,搜求图籍,考订碑帖,潜心著述。1871年9月,他带着一部未校订完的《隋史》到苏州、常州漫游,途中病逝于兴仕,灵柩停于莫愁湖畔,次年归葬遵义青田山祖茔。莫友芝一生著述甚多,目录版、声韵、训诂研究,诗歌文艺无所不包,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他的书法四体皆工。其主要作品有《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韵学源流》、《邵亭遗诗》、《影山词》、《资治通鉴索隐》、《黔诗纪略》等等。奎文阁是由山门、阁楼、西厢和一耳房组成的两进院落,颇具寺庙建筑特点。山门朝南,门楣上悬“奎文阁”楷书匾额,门后立牌上书“云霞辉映”四个蓝色大字,门左右菩萨房分立门神木雕像。正对山门的阁楼一层内供奉木雕观音像、龛两侧悬置铁钟、皮鼓;二层为“神文圣武殿”,内设孔子和关羽之牌位;三层塑魁星金身,曰“大魁阁”。阁楼对岸岩石上建有方形砖塔,俗称葬字塔,为御防祥龙游走他乡而建。奎文阁北约300米的岩石上还留存“莫友芝先生故里”7个大字,而先生居室“影山草堂”已毁。先生墓坐落在遵义县新舟区禹门乡乐安江畔的青田山顶,与郑珍墓,黎庶昌墓成品字形,至今保存完好。

位于孔庙同文门北,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名藏书楼。金明昌六年(1195)重修,金章宗据《孝经》“奎主文章”改名奎文阁,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阁高23.35米,宽30.1米,进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覆黄琉璃瓦;阁底砖砌平台,重立支柱;楼上是藏书处,楼下是过殿。结构坚固,工艺奇巧。自明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后,经数百年风雨,乃至地震,基本保持原状,为中外建筑学家所瞩目,是我国古代著名木结构楼阁之一。正面二层檐上悬“奎文阁”竖匾,为清乾隆帝所书。从宋真宗起即在阁上庋藏太宗御书及九经等。明清时曾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名管理。此阁为皇帝祭孔举行释奠典礼演习和皇帝官员步行入内之处。阁内藏书已移地,现存清雍正、乾隆皇帝刻石八种。阁前廊下尚有明代记事石碑两块,阁内陈列《圣迹图》刻本。

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为我国古代十大名楼之一。在曲阜市孔庙同文门以北,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藏书楼”。“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传为天上的文神。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今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扩建为三层,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绿瓦覆顶。后清代高宗重新题扁,清雍正年间改覆黄琉璃瓦。阁底砖砌平台,其童柱直达上层檐柱,平座自童柱单身伸出,结构合理。阁前廊下东西两侧立明代石碑两幢,东为《奎文阁赋》,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文记载了当时赐书和藏书的盛况。阁内原藏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明清时曾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员管理。历经战乱,藏书已大部散失。近几年经落架翻修,奎文阁屹然而立,不失当年风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