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契丹再生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契丹再生礼分类:【风俗文化】 契丹族的再生礼,亦称复诞礼,是契丹族固有风俗之一,属于一种人生礼俗,反映契丹人的生育观。在人生习俗中,可分为降生礼俗、生日礼俗、成人礼俗和结婚礼俗等,而其中生日礼俗则包括满月、百日、周岁、生日等,若按生肖十二年举行本命年纪念活动,便是再生礼,也叫复诞礼。契丹族人十分看重这一礼俗,除一般平民百姓在本命年时当作节日活动外,最高统治者皇帝还要举行特殊隆重的仪式,以示庆祝。据《辽史?国语解》“再生礼”条云:“国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礼,名日再生。惟帝与太后、太子及夷离堇得行之。又名“复诞”。“凡十有二岁.皇帝本命年前一年冬季之月,择吉日”。又据《辽史?礼志六》载,再生仪是“阻午可汗之垂训后嗣也。始之以三过岐山,母氏劬劳能无念乎。终之以拜先帝御容,敬承宗庙宜何如哉”。显然是在力尽孝道之意。 契丹族的再生礼与十二生肖息息相关。据考古发现,在契丹皇帝墓志和哀册之录盖四周多刻有十二生肖像,因而我们自然联想到每十二年举行一次再生礼,根据《辽史》各皇帝本纪所记帝后、太子等行再生礼,共有二十次,按规定契丹皇帝行柴册礼时要先行再生礼,说明契丹人对生育的重视。据辽史专家朱子方先生研究指出,契丹帝、后、太子等举行复诞礼多不符合“十二年一次”的规定,不但年数不符,月日亦多不符。根据年表统计,辽代其行柴册礼八次,再生礼二十次,在二十次再生礼中完全符合规定的仅四次,年数虽符合十二年而月份不符合的四次,不符合十二年的五次,年次不详的七次。在年岁不详的七次中,承天太后于三年之间,三行再生礼,肯定有二次不符定制,所以不符定制的再生礼至少有七次。由此可见,契丹高层统治者行再生礼并没严格固定,相当灵活,大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举行的,各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综合起来有六种情况:庆祝胜利、居丧延期、镇压农民起义、祈求战争胜利、因病因事祭神祈福、优礼功勋重臣等,大都与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密切相关。再生礼不仅是一种“国俗”,而且反映着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军事动向。契丹族的再生礼已从原始的单纯的个人纪念“再生”而发展为纪念或预祝国家政权的“再生”的活动。 有关再生礼的内容,据《辽史?礼志六》“再生仪”条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其一,选定吉日后,前期,于禁门北除地置再生室,母后室和先帝神主舆。在再生室东南倒置三岐木;其二,再生礼日,以童子及产医老妪入室中,一妇人执酒,一叟持矢□,立于室外,皇帝入再生室,释服,跣足,以童子从,三过岐木之下,产医老妪致词,拂拭帝躬;其三,帝卧木侧,一叟击□(箭袋)说:“生男矣”。太巫?皇帝首,群臣称贺,再拜,太巫、群臣进襁褓、彩结等物;其四,皇帝拜先帝御容后,遂宴群臣。以上契丹族的再生礼“再现了皇帝降生的全过程。正如《辽史》作者所赞日:“再生之仪,岁一周星,使天子一行是礼,以起其孝心”。不过,从早期原始再生所包含的内容看,人的出生降世被看做是人生中的首件大事,每十二年本命年作一次“降生”的回顾很有必要。不过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再生礼又复加一层政治面纱。 这种再生礼在我国北方汉族、蒙古族、满族中都曾流行过。直到今天,东北和北京地区尚流行本命年系红腰带,用以怯灾避邪,以保平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