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契丹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契丹文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契丹(又称“辽”)王朝创造并使用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王溥《五代会要》载:“契丹本无文字,唯刻木为信。汉人之陷番者,以隶书之半加减,撰为胡书”。创制者为大臣突吕不及鲁不古。这应当是指契丹大字。《辽史》卷二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春正月“始制契丹大字,九月……大字成,诏颁行之。”卷六四记辽太祖之弟迭剌聪敏与回鹘来使相处二十天,“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 契丹文是拼音文字,所以可以做到“数少而该贯”,即用370多个原字拼写无数的词。所谓原字,大多类似汉字的偏旁部首,如“几(t)”,“大(r)”,“公(n)”等。契丹文竖行书写,每个字(词)由一至七个原字构成,排列方式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两个原字排成ab式,三个原字排成ab/c式,四个原字排成ab/cd式。契丹文还直接借用了少量汉字,如“日”、“月”、“文”、“太君”等。 对契丹文进行音韵分析的结果表明,它的拼写遵守古今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元音和谐律,这是文字成熟的表现。 契丹文使用了近三百年,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诏罢契丹字”,以后逐渐无人认识。 契丹文传世文献不多,主要是碑刻,如《郎君行记》、《北大王墓志》等,还有一些铜镜,如《圆铜镜》,还有《道宗哀册》、《庆陵哀册》等。由于实物文献资料少,对契丹文的科学释读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一部分契丹文文献存苏联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 辽代契丹人使用的文字。有大字、小字两种。“契丹大字”于辽太祖神册五年(920),由太祖耶律阿保机、突吕不和鲁不古以汉字隶书为基础创制,为表意文字。其后, 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发,对大字进行改制, 新创的“契丹小字”除保留部分表意大字外,多为表音文字。金初仍沿用。章宗明昌二年(1191)始停用,后渐废。现存资料有大字《锦西萧忠墓契丹文墓志》和小字《辽庆陵衮册》等。 (大安五年)(维大康元年岁次乙 卯十一月己未朔三日 (一) 辛酉) (二) 契丹文 辽代契丹人行用的文字。辽建国之初,太祖耶律阿保机就下令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先后创制了大字和小字两种。神册五年(920),阿保机的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以汉字隶书为基础,创制了契丹大字,是为表意文字,当即颁行。其后,耶律迭剌利用回鹘文对大字进行改制,称为契丹小字。新创的小字多为表音文字。金初仍沿用,后渐变。 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一般认为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相传大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五年(920)在突吕不、鲁不古等人的赞助下创制,小字是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契丹大字沿用了汉字的横平、竖直、拐直弯的书写特点,并借用了一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字形,这种借用的汉字字形只有少数保留了汉字的音和意,多半音意已不同。绝大多数的契丹大字是自行创造的新字,字形与汉字不同。契丹大字创制时尽量减少了汉字的笔画和数量,用3000余字表达了契丹语。每个字的笔画都较少,大多在10画以下。但是契丹大字不太适合契丹语多音节词较多和语法中有粘着词尾的特点。后来在契丹大字的基础上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小字是表音符号,每个词根据音节的多少由1―7个不等的原字组成,词尾和各种附加成分都与词根粘着在一起,拼音方法是受汉字反切的影响。由一个原字构成的契丹小字叫单体字,由两个以上原字构成的叫合成字。合成字的原字排列顺序,一般为先左后右。两种契丹字创制后,一直与汉字同时流行于契丹人居住区域。金灭辽后,两种契丹字又与汉字和女真字并行于金朝境内。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金朝才明令废止契丹字。此后,契丹字仅通行于西辽地区。蒙古灭西辽后,两种契丹字渐绝于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