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女子发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女子发饰分类:【中国民俗】 50年代以前,女子多有搽粉抹胭脂者,所用不过是“官粉”和雪花膏之类。节日期间,年轻女子多在头上插花,所插花有绒花、绢花、布花等。现在,女子头饰多为各种工艺品。至于女子头上所饰帽子之类的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头箍,又称“箍帽”、“勒子”等,流行20世纪30年代以前。宽约两寸,呈叶片状,由两片组成,表面绣花,前面相对相连,后面有两带,贴前额系于脑后。 “老太太帽子”与“头绠帽子”。“老太太帽子”以黑平绒布料做成,是仅有少量棉絮的软帽,前面饰有绿色或白色、蓝色琉璃珠,称为“帽珠”,为老年妇女在冬季所戴的一种头饰。“头绠帽子”是以黑色或深蓝色毛线织成的圆形帽子,这种帽子前面也饰有“帽珠”,有的帽子还带有护耳,是中老年妇女的一种头饰。 头巾。头巾有多种,或方形,或长条形,面料有布料、丝绸和绢等,颜色与图案千变万化,数不胜数。头巾或系于项间,或扎在头上,开始流行于50年代,至今在山东仍可见到妇女戴有这种头巾。而且,海岛妇女戴头巾方法特别。为防强劲海风和日晒,海岛妇女往往在炎热的夏季还戴头巾,经精心折叠,使头巾在额前形成深深的遮檐,以防过强太阳光线的照射。 羊肚子手巾。“羊肚子手巾”为毛巾的俗称,是山东农村妇女所戴的一种头饰,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现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仍被一些老年妇女所戴。前几年,莱阳一带已婚妇女以羊肚子手巾包头为常装,外出或走亲戚时换一条新毛巾。 沙障,亦名“眼罩”,是旧时掖县一带曾经有过的一种头饰。民国初年写成的《掖县志》说:“妇女沙障,见于《聊斋志异》,而行之者独有掖俗,妇女骑驴戴此。其形似帘,以两叉插鬓上,亦曰眼罩,多以黑纱为之,可以看人而人不睹其貌。《礼》云:‘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是沙障犹有古制,今则多年无用者。” 此外,在某些特别情况下,男女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头饰。如完婚之时,过去新郎要戴红缨帽,一如秀才装束,新娘戴珠冠,仿佛命妇冠带,现在这一特殊头饰已经难以见到。再如亲人去世时,男子要戴孝帽,女子要戴扎头布子。孝帽以白布叠成,形状如道士帽。在有的地区,丧礼举行后即不再戴孝帽,有的则于烧七后不再戴孝帽。女子所戴扎头布子,系撕白布为长条而成,扎于额头,垂两带于背后,仅在举行丧礼时扎用。这些特殊头饰体现的是一些特殊的民俗,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各地风俗特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