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辽东边境军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确定卫所制,因防设卫,在少数民族地区边置。明成祖继续执行和发展这一制度,永乐七年(1407年)在辽东奴儿干(今黑龙江北端与恨古河交汇处)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东到大海,西到斡难河(今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到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下辖卫380多个,所39个,直接受兵部领导。置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下辖机构有经历司,以经历为长,正六品,都事为属,正七品;断事司,设断事为长,正六品;副断事为次,正七品,另有吏、目各1人;司狱司,设司狱为长,从九品。此外尚有仓库、草场,设大使、副使各1人。 官署名。简称奴儿干都司。以所在奴儿干地方而得名。位于今前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的阿姆贡河口东岸原特林地区。永乐初,明朝大力经营黑龙江流域,深入招抚诸部,广置羁縻卫所。二年(1404)三月,即于奴儿干地方设奴儿干卫。七年 (1409)闰四月,奴儿干卫头领忽剌冬哥等来朝,以“其地冲要”,奏请置都司一级机构,明廷始决定设奴儿干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到九年(1411)春天,方遣内官亦失哈及都司长官康旺等率军前往开设奴儿干都司,以镇抚其地。其主要职能是:招谕和抚恤诸部,立兴卫所,统属其众,岁贡海东青等物,即“比朝贡,往返护送,率以为常”。其活动范围包括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以至库页岛等地,即《永宁寺碑记》所说招抚“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该都司统辖诸羁縻卫所,但属流官体制,其主要官员系辽东都司简派,所部士兵则从辽东都司轮番遣戍,所需粮饷及其他供应物资也由辽东都司筹办或开支。该都司官兵并不常驻奴儿干地方,永乐年间,大体上是“间岁相沿领军”前往;宣德时则变成不定期的了。至宣德末年,终以“所费良重”,“烦扰军民”以及“虏寇犯边”等因,停止了该都司的活动,实际上也就等于撤消了都司。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