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奶茶及其种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奶茶及其种类分类:【地域文化】 奶茶是游牧民族膳食所必备的,蒙古族更以一日不能无茶而闻名,足见其在蒙古族饮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蒙古族具有悠久的饮用奶茶的历史,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熬制法。 古代蒙古族人饮用的茶叶是自己从当地采集的。其中苏顿茶(地榆)、玛瑙茶(木杏花)、乌日林茶(山荆子)、曾丹茶(文冠果)、查日苏茶(柞树)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茶。直到60年代初,有些地方的牧民还饮用这些茶。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砖茶便逐渐代替了这些传统的野生植物茶。 蒙古族有几种传统的药用茶。主要为:具有健身补血、治疗失眠之功效的“酸枣茶”;可提高视力和听力的“嘎仁萨面茶”(在绵羊脊骨汤中煮制的茶);通气理肺的“杏仁茶”(加杏仁与红糖煮制)等等。 据蒙古族《饮食录》记载:蒙古大汗在皇宫中饮用的“玉盘茶”、“金字茶”、“西番茶”,是当时的名贵茶。 熬奶茶有较严格的程序,需细心操做。首先,熬奶茶要用干净、清澈的冷水,若是用混浊的水煮奶茶的话,茶色不正,茶味也不好。每次煮奶茶必须用从河里或井里打来的“新水”。其次要用最新鲜的奶汁。稍陈旧变味的奶都会影响茶味。此外熬奶茶一般用铁锅或铜锅。具体做法是:先把砖茶捣碎,放入水中煮,煮沸后,用勺扬数次,再稍稍加点清水(至于放多少茶,各地习惯有所不同。锡林郭勒盟和昭乌达盟一带的牧民爱喝浓茶,呼伦贝尔盟以及新疆、青海、甘肃一带的牧民爱喝淡茶),煮沸,用茶勺扬几次,然后将茶叶滤出。把茶倒出后,将锅再次刷洗一两遍,用羊尾油或黄油炝锅,再把过滤好的茶水倒入锅内,加上鲜奶。煮沸时用勺不断扬,直至茶乳交融。有些地方的牧民还在茶里加入盐。奶茶煮好后,主妇首先用勺舀出少许洒下1―3滴。意在向苍天、大地和祖先敬献奶茶。 喝茶时,人们多佐以炒米、黄油、奶豆腐、奶干、奶酪以及手扒羊肉等食品。牧民们把酸奶块、奶豆腐等切成小片盛在碗里,用奶茶泡着吃。也有的人把少量炒米以及几片熟肉放在碗里用热奶茶泡着吃。所以奶茶不仅仅是饮料而且还是一种便餐。向客人敬奶茶是草原牧民的一种礼节性习俗。早年的草原牧民向老年人或贵客敬奶茶时多用银边木碗,现在则使用精致的瓷碗。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这是对客人真诚欢迎的象征。向客人敬奶茶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以年龄大小为顺序,先敬献给年长的客人。主人在碗里盛八分茶水,双手献给客人们。若以一只手递茶或放到桌子上磕出声响,便属失礼。客人接奶茶时也必须用右手接,否则就被视为对主人的轻视。草原牧民还喜欢喝滚热的新鲜奶茶。 普通奶茶的调料中添加一些小米、面粉、面片等食品,便可熬成各种类型的奶茶。这里介绍其中的几种: 1.阿巴奶茶:阿巴奶茶是内蒙古中部地区也就是锡林郭勒盟以及昭乌达盟、呼伦贝尔盟地区和乌兰察布盟、哲里木盟的部分地区牧民所饮用的茶食。 阿巴奶茶的制作是把茶叶煮好并过滤以后,把锅重新洗刷干净。用一小片羊尾巴油或黄油炝锅并放入一小勺小米用文火炒,然后把过滤好的茶水放入锅内。当米快要熟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锅内搅合,即可饮用。 熬好阿巴奶茶的关键是茶水与鲜奶的搅拌。 如果茶水与鲜奶以及黄油、稀奶油、奶皮子等调料交融的好,熬出来的奶茶就清香扑鼻,味道鲜美。 如果想节省过滤的时间,把砸碎的砖茶装入纱布口袋里熬即可。一般在野外劳动时多用此种方法熬奶茶。 2.面茶:面茶蒙古语称之为“古拉尔达”茶,又称“板旦”茶或“珠通”茶。具体做法是:先把麦面或青稞面用黄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茶水澄清倒入锅内,搅动后以比奶茶略稠为宜。面茶既可当饮料又可当饭菜,是牧民们一般在冬季食用的茶食。 3.酥油茶:酥油茶,蒙古语是“希日陶斯”茶,酥油茶的做法是: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加适量的酥油和红糖,然后进一步搅拌而成。这种茶一般在比较隆重场合饮用。牧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熬制这种酥油茶。 4.红茶:东部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有喝红茶习惯。红茶,蒙古语称“哈日”茶。饮用红茶,不是为了摄取营养,而是为了助消化。有的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不吃饭也要先烧水沏茶。当然更多的是饭后和晚间喝。喝茶,对蒙古族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享受。它是消除疲劳、会晤朋友、聚会谈天不可缺少的饮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