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妇女发饰和面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妇女发饰和面饰分类:【中国民俗】 唐代妇女特别讲究发饰和面饰,仅从敦煌壁画和敦煌曲子词的描绘中就足使你眼花缭乱。周少雄先生的《敦煌曲子词中的服饰民俗内容初探》有丰富的考证性研究: 唐代,中国女子发式装扮上风行“高髻”,即崇尚一种以高为美的审美观念。所谓“高髻”,就是将一头如云的乌发,梳成高耸的发髻样式(有时还要衬以假发,以增其高),上面往往簪缀着许多珠宝或花饰,使女子走起路来珠光闪耀,危危颤颤,倍添一种婀娜摇曳的风姿。这种高髻,能改变人们视觉中的女子身材高度,强化女子体形的曲线美和突出女子的姣好面容,很受唐五代人欢迎。“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天仙子》)曲中所谓“五陵仙娥”,实指卖笑为生的妓女之流。这些人在古代社会中,常是“领导”服饰新潮流的人物,时髦的服式乃她们的职业需要和行业标志。这位妓女妆梳的是介于“宝髻”和“花髻”之间的一种高髻,特点为高高的发髻上,插满了昂贵的珠玉发饰和美丽芳香的鲜花,曲子词以“犀玉满头花满面”的特殊视觉形象,突出了其高髻之美而招人注目和怜爱……又如“幸因今日、得睹娇娥……朱含碎玉、云髻婆娑”(《凤归云》)。曲中的“娇娥”,据其自云:“儿家本是,累代簪缨。父兄皆是,佐国良臣。幼年生于闺阁,洞房深,训习礼仪足。”显然是位大家闺秀,上层女子。她所梳的“云髻”,属典型的高髻,其状耸然如云,望之“婆娑”。“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竹枝子》)曲中虽自夸“公子王孙女”,但只不过是泛泛美称;据曲中炫耀富贵、倚窗相许等举止看,所写乃平民女子,小家碧玉。其发式,则为宝髻一类,以珠宝妆缀,亦属高髻……这种高髻,据敦煌曲中词描述,唐五代女子多半是这样梳妆的,先将一头“乌云”向后梳拢并挽起,盘竖头上,然后以“青丝”绾结牢,所谓“青丝罢拢云”(《破阵子》)者即是。有的还要包束以丝碧罗,成为“碧罗冠子”;富贵者则于其上插饰种种犀玉珠宝,打扮得“满头珠翠影争光”,显示着中世纪社会“竞豪奢”的妆饰心态。 周文云:在形形色色的发式中,宝髻尤为上层女子喜爱。衍至晚唐,发髻时尚日趋既高且大,妖艳者几乎比面部高两倍而成壁状;而且头上饰物如梳、栉、簪、钗越来越多,有多至六把梳栉上下对称使用者,有长度一尺以上者。周少雄先生考证,宝髻之外,唐代又流行一种簪插鲜花为饰的高髻,人称“花髻”,这是受各阶层女子(无论富贵或贫寒)一致喜爱的时髦发式之一。在敦煌曲子词中也多有记载,如:“髻结湘云淡淡妆,早春花向脸边芳。”(《浣溪沙》)“青丝髻绾脸边芳。”(《柳青娘》)从敦煌壁画及周?《簪花仕女图》看,唐五代贵族妇女的花髻,多爱插牡丹花或茉莉花,牡丹富贵而端庄,茉莉秀巧而文雅。这种花髻,除了色彩新鲜艳美,又有花香飘芳,女子轻盈走过,确实别有一番动人的风韵。由曲所写可知熏鲜花是与金钗同插髻上的熏真假花饰相混并见熏婀娜摇曳。其时尚发生和流行的途径熏一般是先宫中熏次京城熏再风靡至民间远乡。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服饰、发饰和面饰是西域、西北及中原文化的大荟萃,它不但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世界服饰文化史上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