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姓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代表血缘关系家族系统的称号。起源于史前时期母系社会。古代最早的姓,如“姜”、“姬”、“妫”、“姒”、“嬴”、“姑”、“姚”、“?”,都加女旁。汉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每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最大的原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所崇拜的图腾或居住地。如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亦号有熊氏,黄帝即为熊氏族的首领,后来成为姬姓部落的首领。熊是黄帝出生所在的那个氏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所崇拜的图腾。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属于姜族部落,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姓即取自居住地名称。周代有22个主要的姓,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申、吕、许等为姜姓,秦、徐等国是嬴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姓形成后非常稳定,起着“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的作用。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若干分支散居各地,便逐渐分出一些支脉,这就是“氏”。宋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是当时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一生下来,姓就已确定下来。春秋时,贵族男子不称姓,只称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所以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逐渐合一,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明顾炎武《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为一。”我们今天所用的姓,一般都来自上古时代的氏,大都可以推溯其源起和演变。少数民族之姓有人为划分,不包含血统意义。和尚出家后不用姓,只用法名,称本姓。中国的姓有单姓,双字复姓,三字复姓,还有少量的四字、五字复姓。据统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过的姓有6000个左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