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姓氏源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姓氏源流分类:【中国民俗】 姓氏的出现,大约在进入氏族社会前后。当时,随着各种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产生了各氏族的群体标识,即姓氏。据有关研究者认为,古代姓氏的产生,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关,图腾是先民姓氏的最早来源。同时,先民的居住地也是最初姓氏产生的主要依据。如黄帝姓姬,是“居姬水以为姓”;神农姓姜,是“居姜水以为姓”;虞舜姓姚,是“居姚墟以为姓”等。有了氏以后,氏的命名除了仿照姓的以地望来命名之外,还有以受封国名、邑名、地名、职务以及祖先之名、号、谥等等以为氏的。从东汉人所著《风俗通》和《潜夫论》中看,当时常见的六百多个姓,大体来自九个方面: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如夏、虞;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侯;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马;以其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穆;以居处为姓氏,如郭、池;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仲、季;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卜;以职务的称号为姓氏,如三鸟、五鹿?均为古大夫职?等。据《中国姓氏大全》?陈明远、汪宗虎编?所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约5600多个姓氏。《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则载有11939个。 在上古,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先有姓而后有氏。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为血缘群体的标识;氏则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同一姓所衍生之分支的标识。起初,姓比氏的概念大,姓所标识的是整个的大部落,而氏则标识着大部落中较小的派生氏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殖以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度下,氏得到迅速发展。她的不断分化和增多,使其逐渐成为姓氏的主要部分。据对西周铜器铭文中所见姓氏的统计,其中明确考定的姓不过30个,而氏则在300个以上。“及战国时,妇人亦不称姓,而姓之用废,自是以氏族作姓,姓与氏无有异议矣"?见张亮采《中国风俗史》?。秦统一全国后至汉初,姓和氏已无甚区别,“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一直至今,姓氏仍紧紧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 两千多年来,由于河南所处的历史地位,中国姓氏中有大量姓氏源出河南,据20世纪90年代有人考证,源于河南的姓氏便多达1500余个(见《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姓氏中,有因家族在社会斗争中灭绝而姓氏也随之灭绝的,或人未灭,但为“避讳”、“免祸”等原因而改换他姓,“人存姓亡”的;有因其姓生僻,难读难认而遗弃,改换他姓的;还有一些双字姓、三字姓也因追求称呼之便,而简化为单字或弃之不用的。姓氏的变化中,纯粹新产生的姓为数甚少。故现今之姓,较之古姓已大为减少。目前全国有姓3400余个,大部分为古姓传留至今,其中许多如按时间推其源流,还可追溯到周代以远。近代以来,河南民间家族姓氏渐趋稳定。如今,河南民间姓氏究竟有多少个,虽然尚难说出确切的数字。但从对全省县市姓氏的抽样调查可知,目前,一个县的村落姓氏一般多者不超过400个,少者有150个左右,大多数都在200个左右。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农村大批人口移居城市,许多姓氏却集中在一些城市。因此,目前河南稍大点的城市姓氏可达600个左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