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姚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姚剧

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姚剧曲调通俗流畅,演员吐字口齿伶俐,声如鹦歌,宛转动听,故称为“鹦歌班”。与越剧的前身“小歌班”在曲调、唱腔、演出风格上颇为相似,有姐妹艺术之称。姚剧曲调丰富多彩,常用的基本调为“平四调”、“紧板”、“套板”等,往往用来叙事;辅助调为“五更调”、“西瓜调”、“送针调”等,常常用来抒情。戏曲音乐的伴奏多取江南丝竹之长。其主要代表作有《强盗与尼姑》、《庵堂认母》、《将军泪》等。

又称“余姚滩簧”,原系唱滩簧小戏为主的剧种。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初称“灯戏”,多在元宵节前后活动。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或加一生。演出不限于灯节,故又称“花鼓戏”、“鹦哥戏”。清末,吸收了苏、沪等地的滩簧曲调和曲目,始称“余姚滩簧”。早期的艺人,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唱的是民间小调,短小精悍,朴实、粗犷、自然,节奏轻快,风趣幽默,生活气息很浓。其唱腔分为两大类:一是基本调,二是杂调小曲。有时还夹唱调腔、昆腔、乱弹等唱腔。行当简单,只分“花脸”、“旦堂”两种。“花脸”指一切男性角色,文人秀才穿长衫,叫“长衫花脸”;劳动者穿短衫,叫“短衫花脸”或“草花脸”。旦堂指一切女性角色。上年纪系彩裙的叫“上旦”,姑娘家叫“下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编演近代、现代大戏的过程中,姚剧舞台艺术得到全面提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