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娱乐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娱乐性分类:【中国民俗】 作为都城的北京是一个相当发达繁盛的城市,直接服务于封建国家的需要客观上刺激了北京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元、明、清三个朝代,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昌盛以及人民生活的相对稳定,使得都市期北京民俗文化从聚落期和城市期的禁忌、迷信、祓禊、禳除的原始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娱乐型和礼仪型,甚至向奢侈和享乐方向发展。如元宵节放花灯烟火在明代就历时10日之久,所谓“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车马塞途,几无寸隙”(《京都风俗志》),描述的就是元宵节市民观灯的景象。此外,龙舟竞渡之风有增无减,旱船秧歌、杂技百戏、庙会集市,大都以享乐、游玩、娱乐、休息为主。 北京民俗娱乐性的特点以庙会最为突出。庙会是北京的一种集市贸易形式,它源于寺庙的礼佛活动,但后来逐渐脱离开宗教活动,转以商业贸易为主,所谓“百货俱备,游人甚多”,却“绝不礼佛”,庙会也因此日渐繁盛,成为老北京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届时,“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燕京岁时记》);“又有买卖赶趁,香茶食果,及彩妆傀儡,纸鸢竹马,串鼓蝴蝶,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成市”。而城中男女则“出郭争看,寺前教场,游人蚁聚云屯”,出现了“万人空巷,裙屐杂还”(《京都风俗志》)的热闹景象。昔日肃穆的宗教活动被转化成娱乐性的节日,这一事实本身足以说明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在熔铸不同文化类型时具有多么大的同化力。 清末北京街市人力车 其他如拜天求雨的射柳习俗发展成后来的射柳游戏,打金钱眼的习俗从求子发展到纯粹的玩乐,祭仓神以祈求丰收富足的农事节日填仓节发展成后来的“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北京岁华记》)等等,都是典型的娱乐性文化的体现。城市生活培养了人们享受、娱乐的生活习惯,文化因此也只有打上城市生活的烙印才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找到生存的土壤和机会,否则就会毫不留情地被淘汰,如契丹人的测阴晴习俗、满族人的萨满祭祀,由于无法披上娱乐性的外衣,只能在小区域内流传,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