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婚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婚俗

分类:【传统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婚姻习俗也多彩多姿。婚制也各有不同。多数民族实行血缘外婚制,有的禁忌很严,如哈尼族严禁姑表姨表通婚,彝族姨表不婚,壮族姑表不婚,白族纳西族同宗同姓不婚,基诺族和德昂族同姓不婚。但亦有例外,如傈僳族亚血缘族内婚,同一家族内的男女,除亲生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外,其余姑叔伯等兄弟姐妹或再从兄弟姐妹以及年龄相当的叔侄都可结婚。独龙族曾普遍实行“非等辈婚”。普米、景颇、纳西、白、傈僳等民族,实行姑表、姨表优先婚。佤、苗、景颇、怒、纳西、傈僳、白、彝等族有“转房婚”制。女儿婚事,有的民族由父母包办,有的则实行自由婚。纳西、白、彝、普米、怒、独龙、景颇、哈尼等民族,婚前男女社交自由,但择姻嫁娶则由父母一手包办;而傣、佤、拉祜、基诺、布朗等民族,男女社交、择姻均较自由。不少民族的青年男女恋爱择姻方式有奇趣:傣族、佤族有“串姑娘”,傈僳、哈尼等族村寨有恋爱“公房”,德昂族有“背篓择婚”,基诺族爱用吹树叶约情人相会,尼人用花束作情书,拉祜族串姑娘,男方须抢女方头巾等等。订婚多用汉制,一般请媒人送酒、糖等定亲礼。婚礼多在秋后至春耕前进行,纳西族有婚仪不见天之俗;墨江哈尼族婚礼,夫妻同吃一条猪的右前腿;傣族接亲,沿途要鸣枪驱邪;普米族有“锁媒人”;中甸县藏族婚礼,要给新人泼水,直泼到全身湿成落汤鸡才罢。有的民族婚后夫妻还有异俗,傣族有“从妻居”,彝族有的新娘婚后长住娘家,有孕才回夫家居住,苗族有“煮饭”仪式。无力行聘、设婚宴,或因其它障碍(如女方父母不允),便有抢婚之俗。一种是真抢,象景颇族、彝族等;另一种是假抢,如佤、傣、哈尼、纳西等族。此外,景颇、哈尼、纳西、傣等族尚有“拉婚”、“偷婚”、“领婚”等俗,其实质与暗约假抢差不多。

婚礼大致可分为接亲、送亲、婚礼三个步骤。接亲是指新郎接新娘而言。这是结婚典礼的开始。接亲过程中有“抢帽子”、“闭门拒客”、“求名问庚”、“沙恩图宴”、“扮装”等五个仪式。男方去娶亲时要由亲家长老、新郎、陪郎、祝词家、歌手、随员等几十人的车马队伍去接亲。新郎身着蒙古袍,脚蹬皮靴,头戴缨帽,身背弓箭,斜披哈达,腰挎蒙古刀,看上去像一名武士。临行前还要在门前煨桑,新郎要向火神叩头,新郎的父母要为接亲队伍献上马奶酒,接亲队伍一路欢歌奔向新娘家。距新娘家约有几里地时停下来,拢一堆篝火,喝酒、唱歌、跳安代舞。此间派一专人去新娘家送信,使对方有所准备。

娶亲的头一道关就是抢帽子。新娘家接到娶亲队伍来的信息后,立即派出一个马队去迎接。骑手们到达娶亲队伍的休息地后,便动手抢新郎的帽子,接亲队伍立刻迎战,有的保护新郎逃脱,有的拦截对方骑手,一场抢帽子的争夺战就开始了。这是智与力的角逐,女方家的奋力抢夺,男方家的设法保卫。如果帽子被抢去,要费好多周折才能索回,这对男方娶亲队伍来说是失败的象征,也是高兴之余的耻辱。如果新郎挣脱骑手群,安全跑进新娘家门就算娶亲胜利。

第二道关就是闭门拒客。当新郎摆脱了抢哈达,胜利地跑到新娘家门时,娶亲大队也随之赶到。可是新娘的嫂嫂们佯作不知,组织一群人挡住门户,提出一些问题,男方祝词家要一一作答,并赞扬新娘家,直到女方家的嫂嫂们感到满意,才开门将娶亲队伍迎入庭院。

第三道关就是求名问庚。娶亲队伍迎进庭院后,女方家摆设求名宴。新娘的嫂嫂们及陪娘们为一桌女席,新郎、陪郎与男方的祝词家,向这桌女主人求名问庚,从而引起另一场“交锋”。男女两家双方就以这种形式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对答,直到女方满意,告之名庚为止。

第四道关就是沙恩图宴。沙恩图是羊胫骨,所以也叫求骨宴。沙恩图是结婚的标志,爱情的信物,新郎必须把胫骨弄到手,才能把新娘接回成亲,所以沙恩图宴在接亲中是个特别重要的议程。女方举行沙恩图宴时,设一桌主宾席,一面坐女方的四个陪娘,另一面坐新郎、陪郎和男方祝词家、歌手。宴席开始,上沙恩图时,女方家人总是偏袒陪娘们,故意叫她们把沙恩图抢到手。这时新郎在陪郎、祝词家、歌手的陪伴下,向陪娘们乞讨羊胫骨,调皮的女主人竭尽全力考验新郎的诚意和脾性,向新郎提出各种难题,百般刁难和嬉戏新郎。新郎则忍耐顺从,千方百计求取羊胫骨。歌手则在一旁陪歌助兴。赞歌一首接一首,一直唱到女主人满意,将羊胫骨用布包好交给新郎为止。新郎拿到羊胫骨,标志着接亲成功,立刻揭去新娘的盖头,然后就可以起程。在沙恩图宴上,如果新郎先抢到羊胫骨,那么就用准备好的绢、布包好,放在皮靴子的?中,这时陪娘们又出新花样,让新郎当场将羊胫骨掰断,以检验新郎的力气。只要羊胫骨一到手,男方祝词家马上赞颂沙恩图,标志着第四道关已经顺利通过。

接新娘 (波?少布 供)

第五道关,就是扮装,也是最后一关。女方父母要送给新郎全鞍马一匹以及蒙古袍、帽、腰带、靴子、蒙古刀、火镰、荷包等。

送亲是指女方家送姑娘而言,与男方接亲队伍相伴而行。接亲送亲是同一议程的两个方面。

婚礼是结婚的核心仪式。婚礼分为拜天祭火、牵手结发、试探技艺、喜庆婚宴四个步骤。

拜天祭火,是婚礼的第一个程序,拜天与祭火要同时进行。在庭院中先放一张小桌,桌子正中置一香炉焚草香。香炉前点燃三盏佛灯,香炉右侧摆放一碟奶食品,左侧摆放五谷杂粮,桌前拢一堆篝火。婚礼中的祭火被视为繁衍之火。然后从桌子通至门口铺一条白色条毡。当日出之时,新郎新娘站在桌前,向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叩头,示为拜天。然后向篝火叩头并洒祭奶酒、奶脂,示为祭火。祝词家致《祭火词》后,拜天祭火结束,新郎新娘要从铺设的白毡上走进新居,当走到门口时,还有一个赞荷包仪式。新娘事先要把亲手绣制的荷包交给男方,当两位新人走到房门时,祝词家站在门口,手拿着新娘绣的荷包赞颂,并将荷包抛向空中,围观者奋力争夺这只被视为吉祥物的荷包。赞荷包仪式完毕,新郎新娘方可入室。

牵手结发是婚礼的第二个程序。新郎新娘进屋时要相互牵手走进新房,表示夫妇白头偕老。男女青年结婚时,必须认一对梳头父母,相当于干亲。担当新娘的梳头妈者,必须儿女双全,与新郎新娘不犯属相,与新郎新娘父母年龄相仿。新郎新娘进屋后,新娘由梳头妈将姑娘发式改为媳妇发式,这叫分头。因为蒙古族姑娘梳一条辫子,结婚后把一条发辫分成两个或若干个,以便绾头,所以叫分头。发式改毕,新娘已成为已婚妇女形象,新郎新娘双双向父母敬酒,施蒙古礼,正式认亲。牵手结发程序结束。

试探技艺是婚礼的第三个程序。当新娘分发完毕,婆母要新娘做针线活,如钉荷包飘带或其他零活。从操作中看新娘做针线的技巧与能力。如果确实心灵手巧,婆母要向新娘的母亲送厚礼,以答谢对女儿的指教。这时新郎的弟弟妹妹们跑进来向嫂嫂索要新婚礼物,并将新娘坐的褥垫扔在地上以示祛掉晦气。

喜庆婚宴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程序。男方家举行正式婚宴,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全部出席。新郎换新装,头戴红缨帽,脚蹬鹰嘴靴,身穿青缎袍,腰挎蒙古刀。新娘也要装饰,盘头发式,额缠珊瑚带,头插银钗,耳挂玉坠,手戴银镯,身穿长衫,襟挂荷包。然后新郎新娘逐桌叩拜、敬酒、点烟。祝词家、歌手们要为主宾席唱歌、诵赞词。

婚礼结束,女方的送亲队伍即要返程。送亲队伍出发时,还要举行告别宴,欢送送亲队伍,向女方的亲家长老及所有成员敬上马酒、献哈达。直到送亲队伍上马远驰,婚礼方告结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