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婚姻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婚姻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形成的婚姻关系。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和家庭制度的基础。其发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规律, 归根结底取决于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两性关系)发展和变化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婚姻制度。蒙昧时代初期,人们处于杂婚状态;蒙昧时代中期(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产生婚姻规则,实行血缘婚;蒙昧时代中期末叶(旧石器时代后期),形成通婚集团,开始实行外婚制的群婚;野蛮时代初期(新石器时代),尽管仍存有群婚的各种残余(如婚前性自由、夫兄弟婚、妻姐妹婚、一妻多夫制等),但对偶婚已成为主要婚姻形式: 野蛮时代中期(金石并用时代), 出现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流行抢婚、交换婚、服务婚、买卖婚等形式。原始社会解体时,一夫一妻制基本得以确立。阶级社会里, 奴隶主和封建主公开实行一夫多妻制,资产阶级则实行以破坏夫妻贞操、并以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只有在劳动人民中才有可能产生基于爱情之上的一夫一妻制。解放后,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为婚姻自由提供了保证, 从而彻底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以及漠视子女利益的婚姻制度,真正实现一夫一妻制。 指民主改革前在西藏夏尔巴人社会中流行的婚姻制度。1.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是夏尔巴人的基本婚姻形式。2.一夫多妻制。这种情况较少,主要存在于夏尔巴上层和一些较富的人中。这些妻妾都有自己的家和财产,妻妾之间互不往来,各自生儿育女,安排生计,接待丈夫。丈夫负责财产分配、管教子女。夏尔巴没有一妻多夫的现象,他们视兄弟同妻、姐妹同夫为大逆不道。民主改革后,婚姻制度有了很大变化,但在婚姻方面有几条不成文的习俗:1.同姓不通婚。2.若兄死,其嫂可转嫁胞弟,若弟死,其弟媳不得为兄妻,但允许再嫁。3.不得与“贱民”通婚。4.姑表亲可通婚。境内夏尔巴女子在当地也很难婚配,一部分只得外嫁尼泊尔,不愿出境的,只得改变常规与樟木一带的藏族通婚。与藏族通婚的逐年增多,还有少数姑娘出境当了尼姑,这些尼姑的生活用品仍由家中负担。夏尔巴妇女如果自愿与贫穷的尼泊尔山民(俗称绒巴)结婚,被视为“降低身分”,会受到人们普遍的歧视,若他们回娘家,都不得同家人共桌吃饭,不能使用家中的碗具,外出要携带自己常用的木碗或瓷碗,她们所生的子女也同样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情况已有改变。有早婚和晚婚。晚婚是因为男女成家立业,独立门户,都需要一个能从事生产操劳家务的人,早婚难免择偶不当,有碍生计。未婚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但一般不能发生性行为。青年男女喜欢这种婚前的自由社交,往往推迟成婚。在民主改革前,婚姻完全由父母决定,除非双方父母同意,有情人才能结成眷属。婚姻形式有三种:1.父母作主,择配成婚。2.双方有意,抢婚成配。3. 自由结婚,强迫双方父母承认。对于父母作主择配的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携带儿子前往相中的女家当面相看,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定亲,就可接受男方敬献的哈达和喜酒,然后请人算命,推定吉凶祸福,如果一切如意,就算订婚。然后选好吉日完婚。结婚当天男方家中要请九名裁缝和吹鼓手,分别制作新衣和吹打奏乐,有时还放火枪召唤亲朋到来,然后结伴随着吹鼓手去女方家中迎亲。迎亲队伍少则五十,多则百人以上,到女方家门前时,要鸣枪通告,新郎进屋后,向岳父母敬酒献哈达,然后迎请新娘出门。新娘由娘家亲属伴陪步行来到夫家,晚上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在神堂前摆着烟酒、糖糕,撒上糌粑,然后双方亲友排成长队,按照亲疏远近,依次献钱祝酒敬哈达,并随着“冲亚拉”的颂歌,边唱边跳,依次走过。然后大家跳舞庆贺,彻夜不散。结婚后半个月双双回女方家,在女方家住半月或一个月后,才能返回男方家中,从此开始正常的生活和劳动。每逢过年女婿要给岳父母及亲戚拜年送礼,礼物有蛋、肉以及牲畜,三年之后,岳父母才能给女婿回赠财物。自由婚姻,逼着双方父母承认,这种形式称为“尺桑”,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夏尔巴人认为这种结合的方式使双方父母感到有失体面。为要取得“合法”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他们首先要争取男方父母的同意,然后将女方接入家中,但年年要给女方父母及亲戚送酒肉,表示歉意和敬重,直到添了孩子才能停止这种馈赠。实际上这是从经济上对青年男女自由结合的一种处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