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婚姻礼俗的历史演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婚姻礼俗的历史演变分类:【中国民俗】 在甘肃流传的神话及古籍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始社会的婚姻大体上经历过群婚、血缘婚及对偶婚等形态的演变阶段。流传于甘肃的大量的感生神话表明甘肃先民在母系时代已进入群婚或杂婚制。群婚与杂婚带来的父子从属关系的紊乱及思想困惑,使先民们不得不把这种杂婚繁衍人类的现象归之于人神(物)感应的结果,从而为不合理的野蛮的群婚找到了合理的、符合于原始思维的神秘说教依据。在远古神话中,常见 、姬、姜之姓,都与女相关。由于在群婚制时代,每个女子不属于每个男子,每个男子也不属于每个女子,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靠母亲喂养,其姓也随母姓。群婚或杂婚不讲辈分,不论长幼,皆可同居发生性关系。甘肃大量的原始遗址中同性与不同性多人合葬的形式,实际上正是原始群婚制在丧葬中的反映。 甘肃原始社会的血缘婚亦可在神话传说中找到依据。女娲与伏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流传于天水地区的《兄妹成婚》神话就具有这种基本的母题结构,保持了它的原始面貌。故事讲:上古时候发了一次大洪水,把世上的人冲得连影儿都找不见了,只有兄妹俩骑在一节朽木头上漂了七天七夜,最后才爬到一个石山顶。他俩坐在一起商量咋办?哥哥说:“世上没有人种可不行,看来这就是咱俩的事了。”妹妹说:“兄妹成婚的事千万年是没有的呀!”正在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合石手磨。妹妹说:“咱俩一人背一扇,你到东山,我到西山,一齐往沟里滚,如若两扇石磨能合在一起,咱俩就结婚。”哥哥点头同意了。兄妹俩背着磨扇各奔东西,从山顶滚下了石磨,等他们跑下山一看,两扇石磨严严实实地合在一起。他俩认定这是天意,于是成了婚,从此大地上又有了人烟。 由于天水是女娲、伏羲的故里,因此在人类起源的神话中,大多说这兄妹便是伏羲和女娲。在静宁、秦安一带流传的《伏羲降生》、《人祖婆婆和人祖爷爷》、《葫芦娃》等神话,都是典型之作。 《伏羲降生》:相传在太古时候,在成纪这块地方只生活着一个没有名字的女子。一天她在池塘里洗身,看见池边上有一个几丈大的脚印,她便走出池塘好奇地睡在脚印里晾身子。一阵儿,她的肚子莫名其妙地胀起来,感到头晕恶心。她正想挣扎着翻身,不料身底生下个儿子娃娃来,这儿子就起名为伏羲。这下,那女子羞得不想再活了,便跳进水池里。谁知水池里又出现了一只大蛙,后世便因此而叫她“女娲”。她有七十二变化,她看见睡在池边脚印里的伏羲,立即变得和伏羲一模一样。因为同生在一个地方,就成了亲兄妹。不知过了几万年,天下发了洪水。洪水过后,只剩她兄妹俩。他俩也都老了,成天无事可干,感到很孤单。于是就坐在一起用黄土捏泥人儿。说也奇怪,这些泥人儿一个个都活了。他们围着伏羲和女娲叫“大大”、“娅娅”,真正的人类便从此出现了。 《葫芦娃》:相传在上古时候,成纪地方有一个女子和龙神结了婚,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叫伏羲,女孩取名叫女娲。几年后,龙王要带他们的母亲到天上去。临走前,龙神把一只大葫芦留给他兄妹二人。兄妹俩好奇,便整天从葫芦里钻出钻进地玩耍。过了几天,天底下突然发了大洪水,兄妹俩无处藏身就钻进了那个大葫芦里。葫芦在洪水上漂了几天几夜。等洪水退后,这世上的人都被洪水淹死了,只剩伏羲女娲兄妹俩。他俩先用黄土捏人儿,捏一个活一个,挺有意思,但捏起来太慢,好长的日子过去了,数来数去还不到百十个人。他俩总算想出了一个主意,就试着用绳子甩打泥巴,这下可顶用了,那溅起的一块泥巴就能变成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可是,这样用土太多,地母神就不答应了,没有法子,二人只好先停下来,坐在一起生地母的闷气。地母见了,说:“那泥巴人是卑贱之人,要生出富贵的人,只有你俩结婚后才能生出来。”兄妹俩听了地母的话,就很快结了婚。从此,世上的贵人才出现了。这人种是由葫芦保留下来的,因此人们把伏羲女娲俩叫“葫芦娃”。 这些神话传说正是血缘婚的历史写照。血缘婚较之群婚,稍为文明。它禁止了非同辈与非同级年龄的婚配。继血缘婚之后,原始社会出现了伙婚与对偶婚。这两类型的婚姻现象在甘肃大量考古中已得到证实。伙婚严格地禁止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兄弟共妻或姊妹共夫的婚姻结构。甘肃齐家文化的墓葬中,有二女侧身相向屈肢,其中夹仰身直肢男性合葬。这反映的正是伙婚现象。对偶婚是族外婚的一种。其中又可分非专偶与专偶两种。前者指不固定的一男一女的婚姻形式,后者指较为固定的一男一女的婚姻形式。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现了男女同年龄级的合葬墓和二次葬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无论是成年男女的一次合葬,还是二次合葬,都说明了当时一夫一妻制家庭已经形成。 婚姻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形成了简单的形式,然而在社会法则支配下而形成的婚姻礼仪制度则始于周代。周代不但强调同姓不婚,而且亦有姓氏之别。礼为周代之大经,它直接影响到婚姻制度,一夫一妻是周代婚姻礼制的主要形式。而且“媒妁”已成为主要形式中的核心。 婚姻礼仪指从择偶到正式结婚。在周代就有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 纳采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征求可否。古代纳采,媒人带着男方家的吉祥物送给女方家。女方家同意与否,根据愿否接纳所送吉祥物而定。甘肃人“提亲”,也由男方送“四色”礼给女方家。对方若是同意就收下礼品。 问名是请问女名及生辰八字,尔后卜于宗庙,预测凶吉。甘肃人的问名同样包含着问女子的名字和年庚,如其名与男方父母相冲,则不宜成婚。 纳吉是男方把占卜的结果告于女方,女方确认这是命中注定的,就表示愿结良缘。甘肃人主要讲究提亲后的征兆。如果男方向女方提亲后,男方家事有恶变,则终止婚事。如男方家事有好转,则如期告于女方。 纳征是指女方接受彩礼,缔结婚姻。甘肃人称为“喝酒”。此时,女子完全成为“商品”,其身价通过男方所送的嫁妆、彩礼等体现出来。甘肃的纳征,标志着婚姻已进入法律程序,男女双方不能随便违背和解除。 请期是男方与女方商定结婚日期。甘肃人家的迎亲日子一般选择双月双日。具体时辰则依男女属相而定。 亲迎就是指举行婚礼,即完婚。春秋承袭周制,但到了秦代,甘肃婚姻礼制似乎出现了倒流。那时婚姻较混乱。北方匈奴有“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娶其妻妻之”的婚俗。生活在甘肃的匈奴也不例外。类似的转房婚在甘肃内地确有存在。 汉代,甘肃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婚姻相对自由的现象。兴盛于陇右的野合之风就是婚姻自由的表现。此时,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招养婚、童年婚、指腹婚、转房婚、一夫多妻等形式都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买卖婚姻盛行,而且贫富等级制已渗入婚姻礼制中,门当户对成为当时联姻的标准。隋唐时,婚礼纳采盛行。特别是沿六朝之风,崇尚门第。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在婚姻制度上处于一个继承发展改革的历史阶段。虽然,唐代仍以“六礼”为制,但同时吸收了汉魏出现的婚姻礼俗,而且又创造了一些新的形式,特别在亲迎礼制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综合趋势。文献中记载,在甘肃许多地方亲迎中已有“奠雁”之俗。即,女婿抱雁到新娘家迎娶。奠雁是一种亲迎仪式,表现了对雁这种候鸟的崇拜。推究起来,它象征女子要嫁人了,该离开娘家到别处去。无雁可以鹅或其他象征物替代。奠雁仪式结束后,还要放生的。除奠雁外,唐代还盛行亲迎之日,男女父亲各自“告庙”之仪。这种仪式是指当父亲的必须把儿女嫁娶之事告予宗庙,让历代亡灵知晓。告庙仪式包括祭奠祖宗,禀告迎娶时辰、或男方或女方的情况以及婚事准备等等。 唐代甘肃婚俗在敦煌壁画中有较完整的描绘。蔡伟堂先生在《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图〉探讨》一文中进行了较详的研究。他根据伯希和P?3284、P?2646号卷子婚礼内容与壁画描绘进行比较:卷子内容:蕖成礼夜,儿家祭先灵……三献讫,再拜。蔻辞先灵了,即于堂前北面辞父母……蓿向女家戏 ,如夜深,即作《催妆诗》。蓼女家铺设帐仪,凡成礼,须在宅上西南角吉地安帐。蕙铺设了,儿郎索果子,金钱撒帐……蕈撒帐了,即以扇及行障遮女于堂中,令女婿、傧相行礼。蕨礼毕,升堂奠雁,令女坐马鞍上,以坐障隔之,女婿取雁,隔障掷于堂中,女家人承,将其雁以红罗裹,五色绵缚口,勿令做声。奠雁以后,儿家将物赎取放生。如无大雁,结 代之,亦得。蕤尊雁讫,遮女出堂,父母诫之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蕞同牢盘,合卺杯,帐中,夫妻左右坐,主馔设同牢盘,夫妻各饭三口,傧相挟持者伺之,则酌合卺杯,杯以小瓢作两片,安置拓于里,如无,即小金银东西盏子充,以五色绵系中,连之,令章子对坐云:“一盏奉上女婿,一盏奉上新妇。” 女婿起,侧近脱衣,冠帽,钊履等,具役笏入,男东坐,女西坐,女以花扇遮面,傧相帐前咏《除花》、《去扇》诗三五首。去扇讫,女婿即从笏约女花钗,于时傧相挟持具出,去烛,成礼。(序号系蔡伟堂自加) 蔡先生以保存较好的第445窟、第9窟、榆林38窟为例,适当涉猎个别洞窟不同情节,将画面分解,并简释如下: 1郾宴饮:在露天搭人字坡顶帐篷,帐内居中置条形长桌,桌上陈设美酒佳肴,杯箸盘勺,桌两侧,各置长凳一条,男女来宾,盛装对坐,或举杯频饮,或作说话之状,婢仆掌盘,传送酒食,忙碌其间。也有在四合院门外一侧设帐举行婚礼者。 2郾新郎新娘帐前行礼:帐前铺地毯,围屏障,新郎、新娘身着盛装礼服,分别由男女傧相(男合掌胸前,女执团扇)侍陪行拜礼。行礼时男跪女不跪,或男女皆立。新娘有执笏者,有冠冕旒者,有着吐蕃装者。屏风外,有人向内探头窥视,目睹婚礼场面。有在新郎、新娘之前设两座,分别有二长者坐于座上,面向新郎、新娘,作说话之状,似示婿妇分别辞父母之状。 3郾“奠雁”,在新郎、新娘之前,有一对欢快的活雁,或作展翅欲飞之状,或翘首俯尾而裹身,也有不用罗裹者。在对雁一侧,安置一面圆镜,镜下撑以木质之角架。 4郾乐舞:帐前有一男性舞者,着团领窄袖衣,腰系带,束腿裤,随着乐队的伴奏,转身挥袖,缓缓起舞。或只有乐队演奏,或仅有舞者孤身献技,以为婚礼助兴。 5郾“合卺”:帐篷一侧或上方,置穹窿形“青庐”,青庐内,新婚夫妇对坐,似执杯作说话状,行“合卺”之礼;青庐外,仆人或袖手而立,或捧盘奉送酒食。 蔡伟堂先生的这些研究,对我们了解古代甘肃婚礼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使我们认识到,唐代以后,宋元明清无甚大变,基本上保留了唐风俗制,但有明显的走向封闭保守,且日益简单的趋势。始于宋,后世除西北少数民族外,汉族多数地方无奠雁、不设青庐、不兴男跪女立拜,不举乐庆贺。特别至近当代,传统婚俗所剩无几,偶能见到者,只不过是娱乐形式而已,那些具有信仰内涵的特质几乎丧之已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