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婚礼中的蚕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婚礼中的蚕花

分类:【风俗文化】

在杭嘉湖蚕乡,蚕花无处不飞,自然也飞到喜气洋洋的婚礼中。

在桐乡,结婚有“讨蚕花蜡烛”的风俗。先由男家预先买好一大批红蜡烛,送到女家。迎亲这天,女家村坊邻居们就会纷纷拿了一只斗,里面盛些白米,到办喜事的这份人家去讨蜡烛。一般由新娘子的父母当众分赠,每户两支。也有的人家底子厚,则习俗允许“抢”,谁抢得多,就意味着谁家的蚕花越兴旺。主人家自然喜气洋洋,放手让邻居来“抢”。邻居们拿到这种蜡烛之后,当场插在米里,点燃起来,不让它熄掉,当即拿回家去,供在正间里直至燃尽。这时要把米堆上部已经沾上蜡烬、灰渣的那一部分,统统收起,用纸包好,放在神龛里。这种蜡烛叫做“蚕花蜡烛”,人们以为这是婚礼所带来的一种祥瑞,是会保佑各家蚕花兴旺的。

桐乡百挑一带,新娘子被接到新郎家门口的时候,新郎和主持仪式的人必定要向四周撒一些线币,俗称“撒蚕花铜钿”。喜娘还会唱起动听的民歌:

“新人来到大门前,

诸亲百眷分两边,

取出银锣与宝瓶,

蚕花铜钿撒四面。

蚕花铜钿撤上南,

添个倌倌中状元。

蚕花铜钿撒落北,

田头地横路路熟。

蚕花铜钿撒过东,

一年四季福寿洪。

蚕花铜钿撒过西,

生意兴隆多有利。

东南西北撒得匀,

今年要交蚕花运。

蚕花茂盛廿四分,

茧子堆来碰屋顶。”

这显然是撒帐古俗在近代蚕乡的一种演变。

桐乡河山一带,又有一种“经蚕肚肠”风俗,值得一提。婚后第二天,家中堂屋放上四张椅子,围成一圈,中间放一只栲栳,里面放着面条、蚕种纸、秤杆,由喜娘手持染红了的丝绵打成的绵线,领着新娘边绕椅子盘圈子,边将红绵线绕在椅背上。经,当地方言就是“织”的意思;蚕肚肠,就是蚕丝。所以“经蚕肚肠”其实就是缫丝。这个仪式正是一次象征性的缫丝劳动。新娘刚进门就要过这一道关,说明养蚕缫丝是蚕农的头等大事。栲栳里的东西也都有象征意义:面条象征长寿;蚕种纸象征蚕花茂盛;秤象征称心如意。喜娘还要在边上唱起民歌:

“第一转长命百岁,

第二转成双富贵,

第三转连中三元,

第四转四季发财,

第五转五子登科,

第六转六路进财香,

第七转七世保团圆,

第八转八仙祝寿,

第九转九子九孙,

第十转十享满福。

蚕肚肠,

经得匀,

年年蚕花廿四分。”

蚕农的祝愿,已经在民歌中表达得十分清楚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