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婚礼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婚礼习俗分类:【地域文化】 维吾尔族婚礼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结婚前一天,新郎和新娘就各自在家与自己的亲朋好友欢乐歌舞,热烈庆贺开了。大喜的这一天早晨,按照维吾尔人的习惯要在女方家举行一种叫“尼卡”的仪式。“尼卡”由阿訇主持,宣布仪式开始后,新娘要放声大哭,和自己的母亲哭别,表达对家人的情义。接着,主持人分别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等问题,一般问三次,若连问三次不回答,则说明不愿意。不过一般情况下,没有不回答的。 在回答完问题之后,一位姑娘端出一个精制的托盘,上面摆着一小瓷碗盐水,里面泡有两小块馕。姑娘站在两位新人中间,新娘和新郎要当众抢着吃下碗里蘸满盐水的馕。维吾尔人选择盐和馕作为“尼卡”的一项内容,是有其深刻意义的。据说,从前有位叫依布拉欣的圣人,费尽辛苦为人们找到了维持生命的盐,所以维吾尔人把盐视为一种珍品。用盐和馕祝愿新人永不分离,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新郎回家要穿上结婚的礼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迎亲。新娘也要精心梳妆,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 迎亲时,新郎由朋友们簇拥着,一路上新郎和小伙子们兴高采烈地奏起各种民族乐器,高唱欢乐的歌曲。当新娘的女宾们听到迎亲欢声笑语后,立即把大门关上,让他们等在门外,这时就向迎亲的人索要礼品。待迎亲的人们给了礼物后,才允许他们进门。迎亲的一进门,女方家就忙开了,要招待迎亲来的宾客,并要给每位宾客赠手帕等礼物。 当新娘出门时,要和家人告别。这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歌。歌词大意是:请多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唱完歌之后,同新郎来迎亲的小伙子们便打起手鼓,弹起独塔尔和小提琴等乐器,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跟随在后面。 按照传统习俗,沿途的乡亲可以在半路上“拦驾”。这时新郎要向大家施礼,给孩子们散发喜糖,大人们就地翩翩起舞,表示庆贺。 当迎亲的队伍回到男方家之后,亲友宾客就都来看新娘。在揭新娘面纱时,要唱揭面纱的歌,歌词大意是:赞美新娘的美丽、贤惠和祝福新生活等。歌词幽默诙谐引人入胜,逗人发笑。唱完歌之后,便请客人入席,喝茶、吃喜糖、吃干果和点心,之后是吃馕、手抓羊肉和抓饭。 在客人们饱餐之后,大家相互邀请,又开始跳起传统的维吾尔民间舞蹈,人们尽情地欢乐。 维吾尔族婚礼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还保留新娘进屋要跳火盆,或由舅舅抱着新娘上车等习俗。 哈萨克族在婚姻上有许多限制,其中一条是: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 哈萨克族举行婚礼时,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要来祝贺。新娘子来到男方家时,陪嫁人要拉起红色帐布,让新娘走在中间,男方家人要出来迎接,女方家人这时要将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撒向人群,青年男女和小孩就去拾拣。新娘和新郎来到父母的毡房里正式举行婚礼,毡房中有一堆火塘,新郎和新娘在火塘前,面对正中向长辈和来宾三鞠躬。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词大意是: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唱罢,来宾们席地围坐,这时一个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条,手持嫩树枝或马鞭子的男人走出来,随机唱起风趣的“开场白歌”。新娘的婆婆便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尔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拣“恰什吾”,在欢笑声中那男人又唱起“揭面纱歌”,此时新娘要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子,赞美新娘子,祝福她幸福美满。婚礼的当天阿肯们要进行赛歌对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 哈萨克族的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哈萨克人的婚嫁,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是:不用阿訇主持婚礼,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这种婚礼歌,哈萨克语称为“阿吾加尔”。它没有固定的唱词,却有一定的曲调。阿吾加尔大致可分五个部分。1.序曲;2.劝慰;3.哭诉;4.哭别;5.揭面纱歌。这些歌并不是在一个地方唱的,有的在和自己父母离别时唱,有的是来到婆婆家唱。每唱完一种歌,还有一些风俗习惯,如上面提到的当新娘来到公婆家门口时,男方就举行娶亲仪式,首先由主持迎亲仪式的小伙子唱“开场白歌”,当歌中唱到“让各种香甜的喀苏撒下吉祥”时,婆婆就拿着一大盆“恰什吾”朝新娘和客人的头上一把一把地撒去,老人欢笑,小伙子和小孩跑去抢着拣拾,以示吉祥。 新疆民族众多,在婚姻习俗上,虽大致和维吾尔、哈萨克相同,但在某些细节上也各有特色。 柯尔克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过程是经过订婚再结婚。他们的订婚习俗饶有风趣,男方去女方家订亲要把礼物驮在马上,并在马头上(在马的两耳之间)扎一小块棉花,这表示订亲的意思。女方的父母对男方的来客要热情地招待,并商定吉日娶亲。有的地方当男方来订亲时,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面粉,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并向他祝福。 乌孜别克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的婚俗也十分有趣,兄弟姐妹中,老大不结婚,老二老三也不能结婚。 乌孜别克人的婚礼十分隆重,仪式一般在女方家举行。婚礼的当天下午,新郎的妹妹必须前来参加,女方家要用隆重的礼节欢迎她,在她进门时,要铺上一块长布,并要将糖果分给跟随她来的孩子们。 另外,乌孜别克人在结婚以前还有一些颇有风趣的活动,如新郎的亲友要请新娘去作客,表示祝贺和祝福。另外新娘的亲友还要把新娘“叫回”娘家,新郎要带上礼品去新娘家,“叫回”新娘。但新娘则表示“不愿意”回去,抱着母亲哭泣。这种形式,和汉族姑娘过门后再回娘家的习俗差不多。这时父亲要为女儿祈祷,祝愿这对年青人恩爱到老,平平安安。然后由妇女们和新娘的嫂嫂等人把新娘护送到婆家。有的地方在新娘回来时,还要在院中生一堆火,新娘要绕着火堆走一圈,然后踏着铺在地上的白布走进屋门。此时,男方家的人要撒些水果糖,让小孩们抢着吃,对新娘的返回表示欢迎。 新疆塔塔尔族的婚俗也很有意思。他们的婚俗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新娘来。 男方在婚礼的前几天,要把新娘的结婚服和生活用的炊具、食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在车上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流行的“几尔”,歌唱时有的吹口哨,有的呼喊,一路歌声琴声不断,呐喊助兴声连天,以此来增添欢乐的气氛。 女方家的人们要出来迎接。并要宰羊煮肉,准备丰富的筵席招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要当众饮一杯糖水,以此象征他们的婚后生活会象糖水一样的甜蜜,并白头偕老。 婚礼结束后,客人们纷纷离去,新郎居住在新娘家。新郎在女方家居住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最少要住一二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再把妻子娶回自己家中。塔塔尔族对女婿十分热情,岳父、岳母总是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女婿。使女婿感到仿佛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 塔吉克族居住在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他们的生活富于神秘感。 塔吉克族的婚礼要举行三天,热闹而隆重。第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自己的家里打扮和准备,在衣饰上除了要穿民族特色的服装外,还要在新郎头上缠上系有红、白两色布条的戒指,这种装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新郎骑高头大马,由亲朋好友护驾,弹起民族乐器,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迎亲。迎亲时,男方要准备一只肥羊作为厚礼,送给女方家。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的父母及亲戚朋友要在门口迎接。这时,新娘的女伴代表新娘要向新郎敬上两碗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要当众喝光,表示接受了女方的盛情和甜蜜的爱情。 新郎下马后,新娘的奶奶要向孙女婿的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愿两个年轻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进屋后,新郎要向蒙着面纱的新娘赠送礼品,并和新娘交换系有红、白两色布条的戒指。尔后,新娘的父母要拿出丰盛的食品来款待新郎和迎亲来的人们。人们吃完喝完之后,便开始举行高原上特有的赛马、叼羊等娱乐活动。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吹起鹰笛,打起手鼓,欢乐的气氛进入高潮。 第三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同骑一匹马回到男方的家。路上,伴随的青年男女们弹起各种乐器,边歌边舞。马到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要亲自给儿媳妇端上两碗放有酥油的牛奶,骑在马背上的儿媳妇喝完后才能下马。从下马的地方到洞房早已铺好了红毯子,新娘子要踏着红毯子进入新房,表示幸福甜蜜的新生活的开始。这天,客人们来的很多,男女欢歌起舞,尽情娱乐,直到太阳落山,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娘家人要来回赠礼物和饭食,表示还挂记着自己家的女儿。男方家也要给来客每人送一份礼物表示感谢。这些礼节结束后,新娘才能揭去脸上的面纱,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