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母相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子母相权分类:【传统文化】 “子母相权”是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由春秋末年人单旗提出。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将“铸大钱”,单旗表示反对,说“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大小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国语?周语》)。这就是单旗的“子母相权”货币理论。 “子母相权”论首先接触到了货币的有关职能。所谓“量资币,权轻重”,即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在这里虽然单旗不知道价值实体是什么),说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振救民”,即用货币来购买粮食救济穷人,说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在单旗看来货币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客观需要,货币不是可以随意发行的。 其次,“子母相权”论揭示了铸币分量轻重要视流通情况而定,要与商品的流通相一致的思想。所谓“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这就是说,如果商品涨价,人们感到原来流通货币购买力低,就要铸造分量大的铸币,同原来的轻币按一定的比价同时流通,这叫做“母权子而行”。如果商品跌价,人们感到原来流通的铸币购买力太高,就要铸造分量轻的铸币,同原来的重币按一定比价同时流通,这叫做“子权母而行”。这样,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人们就会感到方便。这种轻(子)重(母)两种货币并存流通,视市场需要随时增加其中一种的发行量,并以它为基础确定对另一种铸币的兑换率,便是“子母相权”论的具体内容。 最后,“子母相权”论还特别强调了流通中的货币内在价值(含金量)大小与人们资财损益的关系。单旗指出“废轻而作重”则“民失其资”。由于他已意识到了货币与商品必须保持某种平衡,所以当周景王要铸不足值的大钱以敛财,从而破坏上述平衡时,他坚决予以反对。 “子母相权”论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影响很大。它是秦汉以后整个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具有代表性的货币理论。后来的不同币材或金属货币与纸币同时流通,都是以“子母相权”论为理论依据的。直到19世纪才被资产阶级的货币学说所取代。“子母相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理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单旗提出的一种货币流通理论。单旗,史称单穆公,任周景王的卿士,曾反对周景王铸大钱,因而将“子母”这一概念运用到货币流通现象上,并首先作了较系统的表述。他重视货币的“权轻重”的作用,认为铸币分量的轻重要适合流通中的需要。如果原来的铸币分量太轻,因而购买力低,就应铸造分量较重的货币;反之,则应铸造较轻的货币。两种铸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按它们的轻重维持一定的比价,这就叫“母权子”或“子权母”(《国语》),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子母相权”这一货币术语,长时期为人们论述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时所援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