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丘的哲学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孔丘的哲学思想

分类:【传统文化】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宋国战乱,移居鲁国。幼年丧父,家“贫且贱”。约在20岁以后,做过“委吏”、“乘田”等事。相传曾向老聃问礼,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4岁开始授徒讲学,弟子日多。以后从政为官。遭冷遇,率弟子们周游列国。晚年归鲁,致力文化教育,整理删修《诗》、《书》、《春秋》等。其思想主要汇集于《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所谓“爱人”,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如“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孝弟”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的思想运用于政治上,则主张德政、德治,提出要遵守维护等级秩序的“礼”来实现“仁”。孔子的“仁”虽然是为统治制度服务的,但其中也包含有对普通民众重视的人民性积极因素。

在自然观上,孔子一方面相信有人格意志的“天”、“天命”,认为“天命”能决定人的生死和社会的治乱,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畏天命”(《论语?季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把“天命”自然化的倾向,主张人不应消极听任“天命”安排,而应有所作为。对鬼神则采取怀疑、回避不论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这种态度对后来的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孔子把知识的获得状况列为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则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多闻”、“多见”,“学”必继之以“思”,“思”必依据于“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既反对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又反对不学习只思考空想。提倡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反对主观固执,提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这些又包含有许多合理内容。在方法论上,主张“中庸”之道。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视“中庸”为立身行事的最高道德标准。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能过头,也不能达不到。其基本原则就是“允执其中”,即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在历史观上,认为不同朝代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变革的关系,提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但流露出“好古”复旧的消极倾向。从维护周礼出发,提出“正名”思想,认为“实”应符“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实际是用周礼之“名”去匡正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但“正名”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哲学史上名实之辩的发端,对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道德、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其思想远播东南亚国家和近代以来的欧美思想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