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丘的经济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丘的经济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孔丘(前551―前479)的经济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经济原则和对待某些经济状况所采取的态度,主要集中在《论语》中(以下引文均出自《论语》)。 孔丘对于财富来源的看法,基本上属于自然财富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对于怎样取得财富,怎样分配和使用财富,孔丘则特别强调道德规范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所谓“君子”,是指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小人”则基本上是指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他的“君子喻于义”,实际是对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美化,这不是说他们可以不要利,而是强调道德规范的作用和重要性,要求君子“见利思义”。“小人喻于利”,实际是对被统治阶级的蔑称,而且是不得不承认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重要性。在“利”与道德规范的要求发生尖锐矛盾使统治秩序受到威胁时,孔丘又提出“小人”应放弃“利”而遵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 孔丘对生产与劳动的态度,主要是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并且为剥削阶级脱离劳动寻求理论根据。孔丘认为生产劳动是“小人”的事情。孔丘也注意到物质生产的社会意义,针对当时徭役频繁,影响社会生产的状况,提出“使民以时”的主张,要求不滥用民力,保证农时,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还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思想,主张开放山泽之禁等,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打破贵族对山泽的垄断,以利于农副业生产的发展。 孔丘在分配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均”。他说:“丘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当时社会上的贫富对立现象被孔丘认为是引起社会纷乱的根源,他指出不怕社会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而怕社会不能安定。且还认为“小人”贫穷比“君子”贫穷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性更大。所以他要求统治者认真地处理好财富分配问题。孔丘的消费观念也贯穿着他的道德标准,要求一切消费应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晏婴的过俭,管仲的过奢都是美中不足。孔丘认为不同等级的人,财富占有不同,消费水平也应各异,都应满足于本等级的消费水平,而不妄贪求,做到人人知足,上下相安。 孔丘主张薄赋,反对聚敛;重视培养税源,反对竭泽而渔。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认为治国之道,要在安民,民贫则怨,富则安。因此,统治者应采用保证农时、节用薄敛等惠民措施,以增进人民的财富,并藏富于民,把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之上。这一思想是孔丘经济思想中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是他关于处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也是他的仁政思想在经济方面的反映。 虽然孔丘在经济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原则,不足以形成一个经济思想学派。但孔丘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均不曾为他的前辈所阐述,这些创见通过他的后继者们的不断发展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