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子对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子对文化的研究与创造分类:【传统文化】 孔子在鲁国仕途失意,又见鲁国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到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被季氏逐走奔齐,孔子此时也因在鲁呆不下去,离鲁去齐。在齐期间,他积极考察文化和政治。经过泰山,遇一妇人哭诉,苛政害得她家破人亡,不禁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在齐闻《韶》,竟至“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与齐景公讨论政治,齐景公两次问政,孔子先后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和“政在节财”(《说苑?政理》)。此期,他到淳于(今山东安邱),向夏代后裔杞国考察夏礼。在齐二年,因受到排挤,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离齐返鲁。途经博(今泰安市境)、嬴(今山东莱芜境)之间,参观吴公子札为其子举行葬礼。回鲁后十几年,贫居不仕,过着清苦的平民生活,致力于授徒和文化研究。51岁后,一度入仕,官至大司寇,“摄相事”。但很快受到冷淡。55岁时,又离鲁周游,曾到卫、宋、陈、蔡、楚、郑,还曾想渡河去晋等等。他每到一国,“必闻其政”,而且是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孔子及其学说产生于鲁国,但不拘于鲁文化,其学说的博大精深,与其周游列国,四处考察,多方吸取文化营养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研究和全面总结了夏、商、西周三代文化的所有遗产,从而进行综合创新的结果。 孔子自齐返鲁后,根据他对夏礼、殷礼和周礼的访问考察,得出了后世之礼损益前世之礼的文化进步观,并决心循此总结前代文化,进行新的创造。 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原始宗教礼乐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国家文化形态,它融宗教、伦理、文娱为一体,经过了夏、商、西周由鬼神崇拜到道德理性、由粗陋到日趋文雅、由不完备到日臻完备的演变过程。周公“制礼作乐”是集前代之大成者,完成了由神鬼崇拜到道德理性的改造。周公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的原则来考察人们的德行。其后代季文子说: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这样,周公引德从礼,使周礼成为具有指导和规范德行的道德理性。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在孔子看来,夏礼、殷礼年代久远,杞、宋文献已不足征,只有周礼文献齐全,丰富多采,所以孔子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八佾》) 孔子“从周”,仅是从礼的方面讲的。从文化方面看,孔子对以往的文化是进行了全面研究,严格的比较,“择其善者而从之”。他曾说: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卫灵公》) 夏时即夏历。夏历以建寅之月(阴历正月)为元月,与一年四季节气变化相符,有利于农业生产,故孔子主张用夏历。今天用的阴历,也叫夏历,是在改造夏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殷辂是殷代的车,以木为之,不多雕饰,俭朴无华。周冕是周人的礼帽,非常华美;韶舞,据说是舜时的乐舞,非常优雅,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见《八佾》)。这些,在孔子看来都是优秀文化成果,都当继承和发扬的。 孔子从三代文化的研究比较中,不仅继承了以上优秀成果,还从周礼的道德理性中发现了“仁”,引仁入礼,成为其思想的根本原则,建立了仁学思想体系。(下文详谈) 孔子研究古代文化,对古代文献和历史典籍必然熟读。孔子为了教学的教材,删订《诗》、《书》、《礼》、《乐》、《易》,并修《春秋》。传说古《诗》原有3000余篇,经他删削,订为305篇。 孔子是不是作《春秋》,学术界有争论。古代的孟子和司马迁则肯定孔子作《春秋》。 《易经》是不是孔子整理,也有争论。《易大传?系辞》不是孔子所作可以肯定,但孔子老年读《易》,以至“纬编三绝”,《论语?子路》中还引用《易经》中的话:“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说明《易》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孔子思想的形成,与“六经”是密切相关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