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子的伦理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孔子的伦理思想

分类:【地域文化】

伦理,可概括为人伦道德之理,亦即人们互相对待的合理态度。这里的“伦”作等次讲,“理”作理性讲。《说文》:“伦,辈也,从人。”《谷梁传》:“兄弟,天伦也,言兄先弟后,天然伦次。”伦理和道德联在一起,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对待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也是指评价人们言行善恶、优劣的标准,它的功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大体有五种,即孟子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

伦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原始时代的伦理道德,是一种以相生相养感情维系的、不自觉的、狭隘的天然亲缘关系。奴隶社会的伦理道德,则只限于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家族范围,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狭隘性。其特征是损人利己。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则建立在“仁学”基础上,是以“爱人”为出发点的。它要求社会的人各安其分,各尽其职,和谐相处,互相爱护,要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要“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礼运》)所以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由此看来,孔子的伦理思想,既超出了原始时代人类的亲缘关系和原始群体关系,也打破了奴隶主阶级的伦理范围,扩大到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人据此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可以说最终是代表被压迫的奴隶阶级利益的”

。这种看法未免片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代表奴隶阶级的思想家,只能说,孔子的伦理思想,或者说他的“仁”的学说,突破了阶级的界限,既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也对被压迫的劳动者有利,因为任何新的阶级,在其上升时期,为了反对腐朽的阶级,往往打着代表全民利益的旗号,以争取更多的同盟者。特别是孔子处在春秋末年大变革的时代,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已显示了其足够强大的力量。为了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不得不考虑被压迫阶级的利益。但归根结蒂,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设计的。正因如此,孔子在设计处理人际关系的准标时,涉及了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一个“仁”字。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的伦理理想虽打破了阶级界限,但却又讲“爱有差等”,对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爱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对统治阶级主要是强调仁、义、礼、智、信,对劳动人民则主要是关心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当人看待。除了对不同阶级阶层有不同伦理要求之外,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的处理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孝悌、忠恕、礼让。

(一)关于孝悌

孝悌是处理家庭父子兄弟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它建立在亲缘自然感情的基础上。在中国宗法家族本位的社会里,血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孝和忠联系在一起,统治者无不利用孝来维护宗法家庭社会秩序,进而巩固国家政权。所以孔子把孝悌看成是人际关系的根本。《学而》载: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得意弟子,忠实门徒。他的观点就是孔子的观点。有子这段话是对孝悌的上纲的最高认识。孔子对孝悌是很强调的,如,他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学而》)又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那么孝的内容是什么? 孔子有许多回答;如: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从上述看来,孔子倡导的孝,有过时的糟粕,也有合理的精华。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子路》),互相隐瞒过错就是错误的。如果父或子犯法,不就成了包庇罪犯了吗?再是“无违”,也不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取。父母正确,可以服从;父母不正确怎能“无违”? 怎能“三年无改”呢?这些都有盲目服从的弊病。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是古代自然经济的产物,今天看来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但是,孔子孝的基本内容是可肯定的。第一,继承父志和父业。父辈创业是宝贵遗产,不可丢弃;父母之志,也是宝贵遗产,应当继承发扬,才有利于进一步地发展。第二,孝基于慈爱,敬老和慈幼是不可分的。敬老慈幼不仅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感情,而且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社会安定、和谐进步的需要,所以是社会的一种美德。第三,孔子的孝,并不强调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而是父母不对的时候,子女是可以劝谏的。只是“事父母凡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再说父母死后,也不是死抱住父母的一套不放,而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和“居丧”、“带孝”三年是一样的,是出于对父母的尊敬之情,三年之后即可按实际情况而对父母的不当言行进行改正了。当然,这也还不彻底,但比起后来封建统治者把孝说成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孝经》),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父为子纲”,“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要合理一些。至于后来的《二十四孝图》那就把“孝”变成害人的愚孝了。第四,孔子对孝强调一个“敬”字。因此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不仅孝,还必须“敬”,察颜观色,使父母满意,这是很难的。他又批评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光对父母尽赡养义务,而不从心里敬重,与犬马还是没有区别。

(二)关于忠

忠,人们往往认为只是对帝王的愚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死前还要喊声:“谢主龙恩”。其实,在孔子那里忠并不是这个样子。

首先,忠,不只是指臣对君的关系,而主要是指“尽己”“为人”的、自内向外的情操,自我省察端正思想意识的道德规范。如“与人忠”(《子路》);“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对人要“忠诚”、“忠告”(《颜渊》)、“忠诲”。对人不能说大话、空话,这是“与人忠”的准则。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卫灵公》)就是说,忠信的人即使到偏远的落后部族中去也行得通。信是忠的表现,所以孔子强调“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学而》),“信则人任焉”(《阳货》)。如果相反,“民无信不立”(《颜渊》)。这一点带有普遍意义,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可效法。再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都是至理名言。

其次,孔子也强调臣对君要忠。如子夏说:“事君能致其身”(《学而》),“臣事君以忠”等等。但臣对君不是单方面的绝对服从,而是相互对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国君有了错误,臣民可以劝谏:“勿欺也,而犯之。”(《宪问》)这里没有一点绝对服从的意思。相反,“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

(三)关于恕

恕是推己及人、人己统一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它是一切人一生都用得着的,也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的低标准要求,高标准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同上)。孔子对恕还有一些要求,如“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不念旧恶”(同上)、“犯而不校”(《泰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等。特别是对上面的统治者,更要求待人宽惠为怀。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八佾》)“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阳货》)。政治上对百姓要“省刑罚”,“赦小过”;在经济上要薄敛厚施,“使民以时”。不仅如此,孔子还强调统治者使民要特别慎重,应当像祭祀天地祖宗那样虔诚,不要轻举妄动。他说:“使民如承大祭”(《颜渊》)。

(四)关于礼让

礼让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品格,在任何社会都是受人称赞的。孔子主张,在功、名、权、利面前,先人后己,把荣誉、利益、方便让给别人;在责任和义务面前,先己后人,把责任和困难留给自己。首先,孔子称赏“礼让为国”,认为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就没有什么困难。在国家权力方面,他极力推崇以礼让为国的泰伯、伯夷、叔齐和吴公子季札。他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泰伯是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古公?父以其孙姬昌(即周文王)有雄才大略,要把王位让给他,而姬昌之父是古公?父的第四子季历。泰伯作为长子,应当继承王位,但为了实现古公禀父的意愿,就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四弟季历,自己和二弟仲雍避居吴地,成为吴国的始祖。孔子盛赞其为“至德”,多次以天下让,致使百姓们不知如何称赞他才好。在名、利、功、过面前,孔子盛赞推功让名的孟之反。《论语?雍也》载: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说的是孟之反不掌功邀名。 孟之反,名侧,鲁国的大夫。 有一次打仗,右翼军溃败了,他殿后掩护全军撤退。将近城门时,他快马加鞭赶了上来,说,不是我敢落后,是马走不快呀。 不掌自己掩护全军撤退的功劳。 孔子用这个故事教育弟子要谦虚礼让。 为什么?因为“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礼记?祭义》),“则民让善”(《礼记?坊记》)。孔子对不谦让的人是不喜欢的。有一次孔子问其弟子将来干些什么。子路抢先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外国军队侵扰,内部也有饥荒之困,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我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且能晓得礼义。”孔子听了,讥讽地一笑。子路走后,曾晰问孔子为什么讥笑子路。孔子说:“治国要讲礼让,子路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

孔子不仅要求别人礼让,而且以身行之,做出榜样。《论语》载: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如此等等,都说明孔子是谦虚礼让的。还有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那段话(见《子路》)人们多以孔子骂樊为小人,是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而前边他说的“吾不如老农”,“不如老圃”的话倒给忽视了。其实,那是孔子说的实话,也表明其谦虚精神。子贡对孔子的评价是“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靠的就是温和、善良、恭敬、简要、谦让的态度。

谦虚礼让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特点,并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让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提倡礼让是有原则的,那原则就是“仁”。符合“仁道”的让,这既能使人取人之长,鉴人之短,不断进步;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亲睦向善,最终能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反之,“克、伐、怨、欲”,都不符合让的原则。争名夺利、好胜夸功,甚至“贪天之功为己有”,就会阻碍社会文明的发展,导致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互相倾轧,以至互相残杀的局面。因此,在“仁”,也就是孔子认为的真理和正义的问题上是不让的,“当仁不让于师”,“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卫灵公》)

孔子的伦理思想和他的仁学体系是一致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在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里是难以普遍推行的。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不用说,剥削、压迫、欺诈,以至屠杀,无所不用其极,就是在阶级内部,甚至是父子兄弟之间,也从来是以权、利的争夺为目的,为了争权夺利,子弑父,弟杀兄的事件史不绝书。但在劳动人民之间,礼让、互助,却是蔚成风气的,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在社会主义基本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的时代,孔子提倡的孝悌、忠恕、礼让等,经过改造,已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