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雀东南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雀东南飞分类:【文化精萃】 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因首句为“孔雀东南飞”而名。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佚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大致创作于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是古代少见的长篇叙事诗。通过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束缚、家长统治和门第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幸福的合理愿望。通篇运用精练的口语,适于歌唱,便于描述,表达灵活,故事完整,剪裁得当,形象鲜明,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非常深远。 汉乐府民歌,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编次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代选本多取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诗前有小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据小序知此诗应作于汉末,但后人多疑之,认为是南北朝时作品。不过,此诗为民间叙事诗,它产生于汉末,后在流传过程中,又有所增损,也是可信的。此诗产生于汉末建安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乱,思想较为解放,儒家专制体系为道、名法等各家思想所侵袭,像上层人物曹操父子等都对礼教发出某种“亵渎”的声音。《孔雀东南飞》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歌颂了他们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它敢于揭露矛盾,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极普遍的社会问题: 妇女婚姻问题。因此极具有典型性,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为争取自由爱情而斗争的男女读者。封建势力破坏了他们的爱情,但没有使他们屈服,他们以死来表现他们善良的愿望,以死向那个吃人的社会抗争。《孔雀东南飞》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这是诗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她聪明,十三四岁就能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她勤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贤惠“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刚强“不堪驱”,要求“遣归”。就是这样一位好女子,还要被遣,可见封建家长的专横和霸道。接着写她严妆别母,又写她决死允婚勇赴清池。严妆别母这段最为动人、兰芝形象也最为美丽高大。她精心梳妆,以至“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上前辞母,不卑不亢,而威在其中;她和仲卿相别,依依难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回到娘家后,兄长作主,母亲无能为力,兰芝知道家也非久居之地。于是,抱着一死的决心,爽快地答应了太守家的求婚,终于“举身赴清池”,殉身于爱情。焦仲卿的形象虽没有刘兰芝丰满,但也是诗中要歌颂的形象。他爱兰芝,知母亲要遣兰芝时,他提出了“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的质问,并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虽然迫于母亲的压力,最终还是送走了兰芝,但是在斗争中他逐渐坚强起来,冒不孝之名,而以生命殉情。二人由于地位不同,身份不同,环境不同,故性格也不同,但追求爱情的信心是相同的。同中有异,异中取同,可见诗塑造人物的手法高妙。此外,反面人物焦母,个性也极鲜明,她粗暴无礼,急躁好怒又专横跋扈,对自己的儿子焦仲卿冷酷无情,更不用说对刘兰芝了。《孔雀东南飞》故事较复杂,表现方法近于小说。在叙事中又有抒情,抒情中间叙事,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此外人物对话性格化,也是这首长诗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明代王世贞《艺苑?言》中称之为“长诗之圣”,它对后世叙事诗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