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颖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孔颖达

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经学家。字冲远(一作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少聪敏,日诵记千余言。通经学,尤明《左传》、《尚书》、《易》、《毛诗》,《礼记》,兼善历算。隋末举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入唐,为秦王府学士,迁国子博士。太宗贞观(627―649)时期,累官国子司业、国子祭酒。曾参与《隋书》编修,又受诏与颜师古等撰《五经正义》,综合南北经学,力主别尊卑贵贱,因以为科举取士标准。所撰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权威之一。字仲达,唐代冀州衡水 (今属河北) 人。生于北朝西魏的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过人,能日诵千言,成年后出入经史,博洽多闻。同郡有一经学家,名叫刘焯,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宿儒,孔颖达慕名前往,登门求教,刘焯根本没把这位青年后生放在眼里,态度很冷淡。但等孔颖达开口提问,刘焯才发现来者非等闲之辈,急忙改容,以礼相待。隋朝统一南北后,试行科举取士,孔颖达通过“明经”科的考试,被任命为地方儒学教官。隋炀帝曾别出心裁,将各地儒学教官召集到洛阳,由国学 (最高学府) 的硕学宿儒来与他们论辩。在论辩中,孔颖达大出风头,问得硕学宿儒张口结舌。其中器量狭小者,居然派刺客要对他行刺,幸得有朝廷大臣庇护,他才脱险。唐初,孔颖达被李世民看中,引入秦王府文学馆,与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号称 “十八学士”。这 “十八学士” 实际上就是秦王李世民的“智囊团”。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孔颖达先后出任国子司业(最高学府副校长) 和国子祭酒(最高学府校长),同时兼任太子的老师。唐太宗为褒奖孔颖达,请宫廷画家将他的画像绘在凌烟阁上,这在当时是一项殊荣。孔颖达在经学史上的地位,是他曾主编 《五经正义》。这部《五经正义》是奉唐太宗之命编定的,目的是为了给科举考试提供标准答案,以免学者无所适从,故称“正义”。经学从形成那一天起,就有很多门户,各家异说,董仲舒甚至感叹: “《易》无通占,《诗》无通诂,《春秋》无通义。”在汉代,有今文和古文之争; 在魏晋,有郑学和王学之争; 在南北朝,又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唐太宗时正式确立隋朝创设的科举制度,但儒教经典的阐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需要以朝廷的名义,将经典的阐释统一起来。孔颖达在融汇各家注释的基础上,采取 “疏” 的形式,对经义加以疏通,完成了这部折衷南北的 《五经正义》。《五经正义》的最大特点是 “疏不破注”,所谓“注” 是指前代权威的旧注,如《周易》 的王弼注、《礼记》 的郑玄注、《春秋左传》 的杜预注等,而孔颖达等人所作的 “疏” 就是以疏通这些旧注为宗旨,而不是别创新说,因此,要求 “疏” 完全顺着旧注解说,即使讲不通,也要使其讲得通,也就是说,不能 “破注”。“疏不破注” 后来就成为经典阐释学 “义疏” 派的金科玉律。

唐初经学家,孔子三十二代孙。字冲远,(一说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8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记《三礼义宗》。隋大业(605―616)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因匿杨玄感家得免。入唐,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627―649)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受太宗诏与颜师古等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书成,即《周易正义》14卷、《礼记正义》70卷、《毛诗正义》40卷、《尚书正义》20卷、《春秋正义》36卷。融合南北经学家见解,力主贵贱尊卑区别,唐代用作科举取士的标准。颖达一生著述宏丰,尚有《孝经章句》等。卒后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