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中山论饮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中山论饮食分类:【饮食文化】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于古老灿烂的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并且对中外饮食习俗进行了对比,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近代的中国文化虽然在一些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在饮食文化方面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并且“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不仅在发明食物方面远胜于西方,而且在食品烹调方面也远“非欧美所可并驾”。他列举到:中国不仅发明了诸如“八珍”这样的珍贵肴馔,即使在日常食品方面,中国也早已发明了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素食,而西方各国却“并不知其为食品者也”。又如肉食方面,中国人早已开始使用“六畜之脏腑”烹制出了各种美味佳肴,而西方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近代以后才开始“以美味视之矣”。西方人以往常嘲笑中国人食用猪血为“粗恶野蛮”,然而医学研究却证明猪血不仅营养价值极高,而且易为人体所吸收,这说明中国人食用猪血“极合于科学卫生也”,诸如此类的食品,“中国自古有之,而西人所未知者,不可胜数也”。当论及烹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时,中山先生认为“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进化之深化。”将饮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是中山先生的又一建树。中山先生进而提出,烹调作为一门艺术,应赋予其应有的地位,他说:“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关于饮食养生,中山先生特别强调了合理膳食的问题,提出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认为“人间之疾病,多半从饮食不节而来”,故“不为过量之食,即为养生之一要诀也。”中山先生对中国的素食特别推崇,认为它是“延年益寿之妙术”,而中国的素食“尤以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相比之下,西方“素食之品,无中国之美备;其调味之方,无中国之精巧”,所以“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习尚常超乎各国之上”,实为“世界人类之导师”。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