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复分类:【文化精萃】 宋代学者。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人称泰山先生。以“有经术”,受到范仲淹、富弼等人的推重。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后召为迩英阁祗侯说书,官至殿中丞,卒赐钱十万。素有贤名。与孙复、胡瑗并称为“宋初三先生”的石介,虽名震山东,却甚为倾慕孙复,曾往拜执弟子礼。朝臣孔道辅去看望孙复时,介执杖履侍左右,复升降拜则介扶持之。复回拜孔道辅,介亦侍立扶持如旧,一时传为佳话。退位宰相李迪,见复四十不娶,特地将?女嫁给了这个贫贱之士,可见他的人品、名气。孙复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说,与胡瑗、石介以儒家的《周易》、《春秋》等为依据,共同倡导道德、性命之学,对处于徜酿、草创期的理学起了推动作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云:“本朝理虽至尹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这一评价是十分公允的。确是孙复等人揭开了理学的序幕。孙复对佛道“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绐我生命,绝灭仁义,屏弃礼乐”等多所斥责。对佛老的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之说,也有批判,这种批判中包含有唯物论成份。孙复在他所著的《春秋尊王发微》中,宣传“王者至尊”、“十年无王,则人道减矣”,实际上为维护封建统治提供了舆论根据。主要著作除《春秋尊王发微》外,尚有《周易口义》。另有《睢阳子集》,惜佚散。后人搜集遗文编为《孙明复小集》一卷。生平事迹载《宋史》四三二《儒林传》中。 北宋思想家。字明复,学者称为富春先生、泰山先生。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四应进士举不第,退隐泰山,著述讲学。以范仲淹、富弼荐,授秘书省授书郎、国子监直讲,召为迩英殿祗候说书,讲说多异先儒,被罢,出为州县佐官。后复为直讲,官至殿中丞。其学上承唐代啖助、陆淳,对儒家经籍注重探究本义,反对惑溺传注,开宋学以义理说经之先风。与胡瑗、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同为宋代理学先驱。长于《春秋》学,指出《春秋》之意在尊王,尊王为端本正始之事,凡诸侯、大夫敢专权者,要正以王法。为宋代巩固皇权,提供理论依据。推崇儒家,重申道统。认为孔子、孟轲、荀卿以下,惟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始终仁义,不叛不杂,使圣道相续,可称大儒。反对佛、道与儒鼎峙而三,抨击佛、道“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和“虚无报应之事”。反对六朝靡丽文风,提倡“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文学作品要宣扬儒家仁义礼乐,为教化齐民服务。著有《春秋尊王发微》,其文集《雎阳子集》10卷,已佚,今仅存《孙明复小集》辑本1卷。 字明复,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曾求学于范仲淹门下,后举进士不第,到泰山,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在泰山南麓创办“泰山书院”,因而又被称为泰山先生。他与当时的山东学者石守道经常互相探讨学术。石守道任学官时,向朝廷推荐孙复,认为他学识和修养好,足任重职。宋仁宗庆历三年,枢密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又联名向仁宗上表,请求调孙复到朝廷做官。宋仁宗接受请求,让他担任校书郎和国子监直讲职务。庆历七年,徐州孔直温反对宋王朝失败,因在孔直温家里搜查到有以孙复署名的诗,于是被贬官,先后在江西、安徽、河南等地作地方官。后来翰林学士赵概等联名上书给宋仁宗,陈述孙复学识渊博、品德修养笃厚,认为还应把他调回京师担任重职,宋仁宗又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三年后病故。孙复教学“六经”,讲孔孟之道,求救国之术。他认为“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孙复治春秋有年,造诣很深,作《春秋尊王发微》12篇。在重病期间,宋仁宗听从枢密使韩琦建议,派孙复的学生祖无择到其家中,记录口述文章十五篇。黄宗羲《宋元学案?序录》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其中“安定”是指胡瑗,而“泰山”就是指孙复。胡瑗和孙复在泰山同学多年,一同成为宋代学术和讲学风气之开创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