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复与泰山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复与泰山书院分类:【传统文化】 孙复(992―1057)北宋学者、教育家,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省平阳)人,因其曾于泰山南麓修“泰山书院”,立讲坛教学生,故后人又称其为“泰山先生”。孙复青年时,曾经多次参加宋王朝的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被录取,便隐居于泰山,开办私学,教育学生。当时山东的著名学者石介与他感情很好,并经常在一起研究学术。石介十分器重孙复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后来石介在宋朝做学官时,向王朝中央政府极力推荐孙复,说他很有学问,应当授予官职重用。宋仁宗庆历三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又联合向宋仁宗上报告说:孙复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都很高,应当调他到朝廷做官。于是宋仁宗将孙复召到京城,任命他为校书郎和国子监直讲。孙复到京后,仁宗皇帝曾召他到宫廷里讲授《诗经》。孙复的讲解很得仁宗的赏识,并准备任命他为侍讲。但嫉妒孙复的人攻击他的讲述有许多与前代儒家的说法不同,宋仁宗听信了这些诽谤性的议论,就没有任命孙复为侍讲之职。庆历七年,徐州孔直温反对宋王朝失败后,在孔直温家里搜查到有以孙复署名的诗,于是孙复被坐法贬官。先后到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泗州(今安徽盱眙县北)、河南长水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陵州(今四川仁寿)等地作地方官。后来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联名上书给宋仁宗,称赞孙复的道德修养可以作人们的榜样,孙复的学识可以做人们的老师,因此不该把孙复安排在地方上做官,应当调到京师担任重要的官职。于是宋仁宗又重新任命孙复为国子监直讲。孙复再次担任国子监直讲约三年就病死了。 孙复一生的教育活动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在泰山开办私学的时期,另一个时期是在国子监担任直讲的时期。在国子监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六年左右。孙复讲学以“六经”为内容。教学的目的,仍然在于讲明孔、孟之道,以为世用。所以他说:“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孙复与胡瑗同时在太学讲学,但孙复的教学不及胡瑗,而胡瑷的经术又不及孙复。他们两人在泰山同学多年,两人的声誉也不相上下,一同成为宋代学术和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孙复对《春秋》很有研究,著有《春秋尊王发微》12篇。在临死前的病重期间,枢密使韩琦向仁宗报告:孙复的学识渊博,应当把他的学术继承下来。于是仁宗下令由政府供给纸笔,并派孙复的学生祖无择到孙复的家中,由孙复口述,记录文章15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