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子兵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孙子兵法

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古代著名的、现存最早的兵书。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期孙武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武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子兵法》为82篇,图9卷。唐杜牧认为原书有“数十万言,魏武帝(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而成此书”。以后历代著录虽卷数不同,但皆为13篇。1972年山东临忻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残简,除13篇外,还有《问吴子》等5篇,为研究其军事思想提供了新材料。今存本13篇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对战争的理论、战略战术、治军原则都有精辟的论述,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广泛的推崇。宋代即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历代注本很多,以曹操、杜佑、李荃、杜牧、陈?、贾林、孟氏、梅尧臣、王?、何延锡、张预等十一家注最有名。现存宋本较详备。近人郭化若有《孙子今译》。有日、法、英、俄、德、捷译本。

书名。又名《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我国现存最早军事名著。春秋时期孙武撰。13篇,共6109字。总结春秋及其以前作战经验,将战争的战略、战术、情报等军事原理、原则,萃集无遗,并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向为兵家所重。《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三国曹操为之作注,削其繁剩,笔其精粹,还原为13篇,遂成今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曾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是书注家极多,以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等11家注为著名。现存版本以宋本较为详备。《孙子兵法》享誉海外,有英、日、俄、德、法、捷等文多种译本。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祖先为陈国公子完,因避难逃至齐国。公元前532年,孙武迁居吴国,后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并得到重用。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吴军攻占楚都郢城;公元前484年,又在艾陵重创齐军,为吴国在春秋末年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孙武也以其赫赫战功享誉当时的诸侯列国。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全书共分13篇,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银雀山竹书,重要的版本有南宋所刻《十一家注孙子》3卷足本,宋刊《武经七书》本等。另外还有日、法、英、俄、德、捷等译本流传。

《孙子兵法》首先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把战争看作是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但慎战并不是放弃战争,只有“无恃其(敌人)不来,恃吾有所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样才能作到有备无患。还指出“五事”――道、天、地、将、法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其中特别将政治因素“道”放在了首位。何谓“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此外,预知战争胜负可以从“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七个方面去考察,即书中所说的“校之以(七)计”。

在治军思想上,《孙子兵法》提昌文武兼施,赏罚并重。要“爱卒”和“善俘”。对于将帅的地位和作用也极为重视,认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只有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人,才能堪任将帅之职。良将是百姓生死和国家安危的主宰,因此不可不慎重选拔。

在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上,提出了全胜、先胜、速胜的思想,它们都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为基础。所谓“全胜”思想,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谋略、外交等手段胜敌,不得已才兵戎相向。在战前的“庙算”阶段必须进行充分准备和筹划,做到战未开而胜券已握。只有在战场外达到“先胜”,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始终保持主动。书中还特别提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的“速胜”原则。要造成一种“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气势,就必须快捷主动、集中兵力、“以治待乱”、“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同时还要用“示形”的办法麻痹敌人。书中对用兵的奇正之法也作了详尽的论述。总之,《孙子兵法》的现代效益为世人所瞩目,它不愧为中华兵学之鼻祖,东方兵学的一朵奇葩。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系春秋末孙武所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间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据唐杜牧称:“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今存本十三篇,约6000余字。篇目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内容丰富而深刻,从战争的指导思想,到战略战术原则,均有精辟论述。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并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被西方军事家称为战略之祖。《孙子》中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作者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时又反对轻易用兵,“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用兵之利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我们称之为谨慎的战略。孙子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他认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孙武的战术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主动灵活。他提出要“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的办法是利用敌人的弱点。如各种“示形”战术。孙武还提出“兵无常势”、“战无常法”的思想,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采用不同的打法。如“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等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孙子》虽不是专门的军事哲学著作,但却充满着军事哲学思想。首先,它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认为政治、经济在战争中占有重要作用;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反对天命,不相信鬼神,“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注重战争的准备工作,提出“先为不可胜”的战略思想。其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孙子》中提出了许多军事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概括起来主要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