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孝感地区吹打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孝感地区吹打乐分类:【中国民俗】 牌子锣。吹打乐多用于寿诞庆典、迎祖送葬、迎谱接宾、迎亲嫁女等活动,以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湖北地区的牌子锣分为大吹、小吹两种类型。大吹以唢呐(喇叭)为主奏,配之以敲打乐器,如鼓、板、金锣、钹、镲、勾锣等组成。小吹以笛子为主奏,加之以金锣、镲、怀鼓、勾锣等组成。演奏者10人以上。大、小吹的运用有些特定的规矩。大吹一般在寿诞庆典、迎祖送葬、迎谱接宾等庄重场合使用,其演奏的曲牌较多。湖北民间流传的这类曲牌有百首之多,不同的活动使用不同的曲牌,但是,开始演奏的曲牌――开始曲相同,也就是“金榜”,然后根据不同的事象,演奏不同的曲牌。譬如,迎送太祖,开始曲后,演奏“起堂”曲,恭请太祖上路。太祖出门后,即奏“龙门阵”、“诸星阵”、“雄黄阵”等曲牌,以耀太祖之功威。一路上演奏“朝阳歌”、“风雨中”、“圣调”等。当太祖落案后,即演奏“登位”,表示请太祖安座。小吹,一般在迎亲时使用,演奏“玉莲环”。传说,“玉莲环”是过去艺人专为某公主出嫁而作,后传至民间迎亲时用之。俗话说:“铜锣儿打,对喇儿吹,轻吹细打迎妇回。”铜锣配对喇,走在迎亲队伍的前面,表示“鸣金开道”,轻吹细打随花轿前后,以衬托新人的愉快和喜悦之感。大凡女性经过这种场面后,便终身引以为荣。大吹和小吹在有些场合亦同时使用,如做祭,无论是“堂祭”、“路祭”,还是“骑马祭”,大吹、小吹就会交替使用,其中的“奏大乐”便是大吹――喇叭,“奏小乐”即为小吹――笛子。出柩时用大吹,名曰“拉丧”,方言“喇”与“拉”谐音。灵柩登山后,孝子要把灵牌端回来,便用小吹,亦即把死者的灵魂“推回来”,方言“笛”与“推”谐音。 吹打乐(吴志坚提供) 北路子锣鼓乐。孝感北部地区民间每年有用半个月时间演奏“北路子锣鼓乐”的老传统。正月初一一大早,各村各家各户烧香祭祖至早膳用毕后,人们便欢聚一处,每一群人中,均有一套锣鼓家什,一班人打累了,又换下一班人接着打。总之,歇人不歇乐,从早打到晚,一直打到正月十五,保持着浓烈的节日气氛,煞是热闹。“北路子锣鼓乐”与戏剧锣鼓乐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戏剧锣鼓乐曲牌少,乐句短,节奏中速偏快,曲牌相互不能联套,只能作剧中人物的亮相、串台、定节奏和造气氛用;“北路子锣鼓乐”曲牌多、乐句长、花样多、内容全,节奏能快能慢,旋律顺当流畅。 “北路子锣鼓乐”的乐器只有“五件头”,即:堂鼓、虎音锣、钹、小锣、马锣。虽然乐器只有“五件头”,但演奏起来却犹如一个庞大的打击乐群体,其气氛热烈,振奋人心,有着强大的鼓动性。“北路子锣鼓乐”有坐奏和走奏两种演奏形式。“鼓”是乐队的总指挥,坐奏时,鼓在中心,其他乐手围鼓而坐;走奏时,鼓在中间,其他乐手位于两边。但无论是哪种摆法,每一个乐手都能看到司鼓者的手势动作。 “北路子锣鼓乐”的曲牌有“梗子”(开始曲)、“凤点头”、“凤凰展翅”、“牛擦痒”、“工尺上”、“狗娃咬”、“四门进”、“春富贵”、“单八哥洗澡”、“双八哥洗澡”、“怀抱月”、“雁平翅”、“两头忙”、“鬼挑担”、“三抢”、“下河舟”、“龙摆尾”、“水浪沙”、“双水底鱼”、“格子”、“掘尾巴狗”等数十种。这些曲牌可以相互转换,相互连接,一曲套一曲,也可任意挑选曲牌或片段进行演奏,演奏时间均无限制。“北路子锣鼓乐”的演奏无固定的格式,曲牌的转换除开头演奏“梗子”外,其他所有曲牌的演奏均由司鼓者临场指定和即兴操作。从上一首曲牌转下一首曲牌时,司鼓者便在鼓上比划每一个曲牌所规定的“手势符号”,众乐手便按其“手势符号”来演奏指定的曲牌。曲牌间的转换非常灵活,有一定造诣的司鼓者,因其技巧娴熟,常常并不把每一个曲牌从头至尾奏完,这样太呆板,没有情趣,而是运用他那灵活的技巧,从这个曲牌里挑一句,又从那个曲牌里选一小段,变头换尾,交叉进行,演奏出各色花样,听来饶有新意、百听不厌。 在古时,“北路子锣鼓乐”常演奏于群体劳作的大众场合,如车水、薅草、插秧、收割等,农忙季节车水的人们,“脚车水,手奏乐,口中还要打哦嗬”;薅草或插秧收割的人们,则由专人在田头地角奏乐,以锣鼓声激励人们的劳动干劲。 打板乐。“打板乐”是一种古老的、用途较广的民间乐种。它乐器多、乐曲多,应用的场合也多,主要用于新春佳节喜庆、清明朝庙、端阳赛龙舟和中秋庆丰收等庆祝活动。 “打板乐”曲调丰富,有“悲调”和“喜调”两套曲牌,如清明朝庙就有“祭祀”和“喜庆”两种仪式。在“祭祀”仪式中,演奏的是“悲调”,如“大悲”、“悲打”、“卖花”、“哭五更”等曲牌,旋律沉重、悲哀、忧伤,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据孝感民间艺人介绍,这些曲调均来自于古代民间老艺人对农村妇女悲哀哭泣的模仿。在“喜庆”和各种传统佳节的欢庆场合中,则演奏“喜调”,如“赶会”、“站花墙”、“四平调”、“正背工调”(数种)、“南阳背工调”(数种)等曲牌,旋律欢快、优雅,使人愉悦、舒畅。 “打板乐”由于流传的年代甚早,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不断充实、完善、锤炼和发展,家底格外厚实,既有自己的乐曲和乐器,同时,还有自己所独有的打击乐曲牌,如“套头”、“套子”、“大盘龙”、“鱼板子”等。从演奏技巧上看,它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滑音、模拟、喉音震动和换气技巧等,都有着鲜明的地方艺术个性。“打板乐”的演奏程序很规范,其基本格式由引子、曲牌、过门三部分组成。“引子”,属击打前奏,引出音乐曲牌;“曲牌”,即是各种不同的单曲,按照约定俗成的或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一曲接一曲演奏;过门,属打击乐击打的一个固定乐句。过门的出现,预示着上曲的结束和下一曲的开始,同时又是吹奏者喘息的一个空隙。 渔家乐。本是渔民举行“丰收庆典”仪式中的专用吹打乐。每年十月,是渔家举行“丰收庆典”的例会:在一宽阔的场地上摆上香案,摆满桌椅,桌上堆满鱼肉、酒品及各种食物,渔家的族老或长者先致一番祝词,然后便演奏“渔家乐”。在欢乐的乐曲中,渔家的族老和长者烧香祭祖,吟诗还愿,叩头礼拜,祈求苍天神灵多多赐福,保佑来年再获丰收,祭毕举起酒碗,共饮庆功酒。渔民们谈笑风生,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饱食“丰收果”,同听“渔家乐”,尽欢尽乐,直至深夜。 “渔家乐”,又名“十样锦”,其乐器有竹笛、唢呐、三星(即大小不同音调的三个小“ 锣”)、京锣、马锣、小锣、钹、梆、鼓、铃等十样。“渔家乐”全曲共四个段落,依次为“散板”、“慢板”、“小快板”、“快板”。节奏从慢到快、从轻到重逐步推向高潮。吹奏乐与打击乐密切配合,有时管乐主吹,有时打击乐主打,二者交叉进行演奏,很有特色。其曲调具有浓郁的渔家“水味”特色。“渔家乐”虽然是渔家举行“丰收庆典”仪式专用的吹打乐,但由于乐曲悦耳好听,后来就成了孝感南部地区民间在各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必奏之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