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孝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孝服分类:【中国民俗】 中国封建社会礼制非常严格,包括孝服在内,形成了反映亲属关系的“五服”制度。古代五服是指“斩?、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五服制不仅是标志宗族亲疏关系,而且其形制包含了一系列信仰习俗,如,斩?服制,是子女对父亲穿的孝服,用粗生麻布制成,麻头外露,不缉边,服期三年。民间讲,这是子女对父母进行赎罪的衣服。意思是熏一个人出生后,在父母怀抱中长了3年,为报答三年养育之恩,子女惟有为他(她)穿三年孝服才算将恩报恩。麻头外露,不缉边,表示孝子对亡灵不断的思念。据说,这是孝子给阎王看的。当父母的亡灵在阴曹地府受审时,阎王和判官见孝子的模样,就会证明死者生前积了阴德,使其免受地狱之苦。穿戴孝服时,还有一条粗麻绳的配件。据民间讲,它不仅是用来束腰的,而是替亡灵受刑的。迷信者说,亡灵受审时,要被反手捆绑,跪着等待发落,而当阎王和判官看见他的子女已经自缚,表明孝子愿替父母受刑,就可免去对亡灵的捆绑。在极贫困的有些农村,无孝服可穿者,讲究必须翻穿衣服,在冬天翻穿羊皮袄,春秋翻穿夹衣。这时,须在腰间扎一根粗麻绳,赤脚。这种孝服形式,其意也是表示向亲人赎罪。 甘肃人称孝服为丧服,素有披麻戴孝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孝服从简。大体上分有长孝衫和短孝衫两种,均用白棉布制成。另外附带有孝帽和孝鞋。长孝衫类似袍子,大襟、袖口和下摆断处不缉边,短领带披巾,无纽扣,穿时用麻带扎腰间,系儿子对父母,长孙对祖父母的孝服。服期不等,一般在三年内每逢祭日才穿。短孝衫类似褂子,大襟、断处外露不缉边,低领无披巾,穿时用麻带扎腰间,系女子对父母,长孙女对祖父母,妻子对丈夫的孝服。服期不等,一般在三年内每逢祭日才穿。孝帽为白帽,用细麻绳编织而成,周围加白麻纸一圈,凡直系与旁系亲属均可戴,孝鞋是指在服丧期穿的用白布蒙面的普通鞋。甘肃人的孝鞋规定亲属子女按其与死者的亲缘关系决定蒙面的大小。直系子女为父母蒙满鞋,旁系子女蒙半鞋,为祖父母蒙鞋头。 1949年前,家中老人逝世,长子穿不缝边的麻长袍,称“斩衰”。次子穿缝边脚短麻衣,其他来客穿白布衣。妇女用一条麻布做个三角尖戴头上,两条布脚拖在后背,但长短不一:逝者为男性,左长右短;为女性,右长左短。孝杖的制作也有差别,逝者为男性,孝杖用竹子制作,为女性,用桐木制作。长子所握的孝杖长二尺左右,次子握的略短。哭丧守灵时,杖头要握在手心,杖尾搭肩上,不着地,不碰人,安葬完后挂于厅堂上,脱孝时才烧掉。哭丧时,丧家亲属还要在手腕上扎一根系有两枚铜钱的红绒线,逝者为男性,系左手,逝者为女性,系右手,遗体安葬后也解除。现在丧服已从简,一般以系白布头巾、白腰带或臂戴黑纱代之。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