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孝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孝经

分类:【文化精萃】

儒家经典之一。古代一部宣扬封建孝道和宗法思想的著作。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妥。18章,不足2000字。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因其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为历代皇帝所重视,用以劝民行孝,由“孝”尽“忠”。汉代列为七经之一。经南宋理学家朱熹等鼓吹,在经部地位更令人注目。今《十三经注疏》本采用唐玄宗注、宋邢?疏。清皮锡另有《孝经郑(玄)注疏》二卷。

儒教经典。也是《十三经注疏》 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教经典。托名为孔子为其弟子曾参陈述孝道,实则孔门后学所作。据汉代纬书说,孔子曾自谓 “吾志在 《春秋》,行在 《孝经》”,又说: “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 《孝经》。” 可见这部经典在孔门的地位。西汉王朝提倡 “以孝治天下”,所以,《孝经》 在汉朝即被列为经典。孔安国、郑玄、韦昭、王肃等经学大师都曾经先后为《孝经》作注。唐玄宗为 《孝经》作注,颁之学宫,现传 《十三经注疏》 中的《孝经》 就是采用的唐玄宗御注本。这是儒教中唯一蒙此殊荣的一部经典。《孝经》 的中心思想就是 “以孝治天下”,作者以孔子答问的形式,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阶层的孝道,如说 “天子之孝” 是 “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 (型) 于四海”;“诸侯之孝”是 “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卿大夫之孝” 是“能守其宗庙”; “士之孝” 是 “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庶人之孝” 是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 以 “孝” 作为纽带,将个人、家族、国家联系起来,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又说: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此前提下,提出 “移孝为忠” 的原则。《孝经》是古代士子必读的经典,例如在唐代,即使是医学或算学专业学校,也有 《孝经》 这门公共课。

儒家经典之一。著者不详。其文字内容多与《左传》、《孟子》、《荀子》有相同之处。故后世人多以为出于曾子门人或孟子门人之手,亦有疑为汉儒所作。全书共1799字,分18章。重要阐述以“孝” 为德之本的政治伦理道德问题。自汉代列入“七经”,作为宫廷道德教材。唐列为旁经。后列入十三经。汉代至清代,《孝经》一直作为宫廷教材,多在皇宗室子弟及后宫中学校中使用。同时,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亦长期作为学校教学和考试内容。

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此书作者历来说法纷纭。可归纳为七说:一、《汉书?艺文志》以为孔子所作;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为曾子所作;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曾子弟子所作;四、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冯椅说,以为子思所作;五、毛奇

儒家经典之一。计18章,1872字。《汉书?艺文志》言:“《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孝经》首章《开宗明义》言:“仲尼居,曾子侍。”故此书当是曾子弟子所为。其基本思想就是阐述封建孝道,认为“孝,德之本也”;(《开宗明义章》)“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三才章》)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明王以孝治天下”。自东汉始,《孝经》即被列为《七经》之一。唐玄宗深感孝之为治,乃亲为之作注。本有今文、古文两种文本,今存者为汉初颜贞所献之今文本,唐玄宗注、宋邢?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乾隆时,得日本古文本,附有孔安国传,学者颇疑日人伪造,后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嘉庆间又从日本传入魏徵《群书治要》。内有《孝经》17章,为郑注今文本。晚清皮锡瑞有《孝经郑注疏》2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