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子的仁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孟子的仁政

分类:【传统文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有“亚圣”之称。孟子在政治上提出了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核心的“仁政”学说。他认为对不行“仁政”的暴君,可以流放、诛杀。认为武王伐纣是诛一独夫,不算弑君。孟子的这种民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制民之产”。由国家分配给农民“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他主张恢复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农民种私田百亩,但规定“死徙无出乡”。二、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主张用“王道”、“仁政”使人心归向。另外,孟子还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不嗜杀人者一之”。三、“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梁惠王上》)。减轻剥削压迫,让农民“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使“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社会矛盾。四、尊贤举能。国君应尊重“贤人”,尚贤的最高形式是禅让,把君位让给贤者。孟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在外游历二十多年,到过齐、梁、宋、滕等国,一度任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主张没有被采纳,晚年回到邹国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0: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