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连宣抚司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孟连宣抚司署分类:【传统文化】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旧城内。前称“孟连长官司”,是一座过去的土司衙门。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清末被火焚毁,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前后历时十载。宣抚司署全部建筑占地12484平方米,有正厅、议事庭、东厢楼、西厢楼、门堂、谷仓、厨房、监狱等。四周设侧门四道,围墙高达2米多。主体建筑议事庭是一座干栏式房屋,共三层楼,长24米,宽15.8米,高10.2米。整组建筑系木结构,斗拱、飞檐等构件是汉族建筑形式,干栏式楼房、厅堂又是傣族建筑风格。从明、清至民国直到1949年,共有28代傣族土司在这座衙署内行使统治权。至今仍保存着清代朝廷赏赐宣抚的官服、旗帜、傣汉文图籍等。这是云南省唯一由傣、汉两族建筑合璧的一座古代建筑物。 位于旧城允贺罕寨内。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为傣族世袭孟连土司刀氏的衙署。第一代土司曾受明成祖册封。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受封为孟连宣抚司长官。清末衙署建筑被焚,光绪五年(1879)重建。主要建筑物有议事厅、后厅及左右二厢楼。议事厅大楼规模最大,为三层三檐歇山顶栏杆式建筑,面阔24米,高12.5米。厅中陈列有木座、案桌,排列着刀、叉、矛、戟等木雕仪仗。后厅为土司及其家属居住处,两旁厢楼为衙署官员办公处。现署内还存有历代土司公文以及清王朝赐物等。 旧时云南孟连宣抚司衙门。云南省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土司建筑。座落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城。明永乐四年(1406)设置孟连长官司时即设有司署, 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主要建筑物有议事厅、后厅及左右厢楼等,木结构, 占地约五亩。议事厅大楼系三层楼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建筑,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后厅为一楼一底的汉式建筑, 梁柱斗拱及窗户装饰均有内地建筑艺术的特点。为傣汉两族劳动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 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