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学士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学士院分类:【传统文化】 别称“玉堂”、“北门”、“北扉”、“翰苑”、“禁林”、“銮坡”、“金坡”、“词垣”。官署名。学士院之名,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宋沿置,为正式官署,与职掌琴棋书画等内廷供奉之事的“翰林院”并设,两者非同一机构。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亦有混称学士院为“翰林学士院”或“翰林院”者。宋代学士院为皇帝的秘书处,专掌草拟“内制”,即重要官员(文官太中大夫以上、武官观察使以上)的任命书,以及国书、赦书、德音等重要诏令。凡册立皇太子、后妃,封亲王,拜相、枢密使、三公、三少、使相、节度使等,均由皇帝直接宣召学士院翰林学士草制,不须经中书门下(元丰改制后则不必经三省)。为便于皇帝随时宣召,翰林学士须轮流在院值夜。如太宗朝“每双日夜直”、真宗朝“常留一员在院当直”。北宋前期,学士院置翰林学士6名,其中资格最深者1员充翰林学士承旨;另有待诏3人。淳化二年(991)以前,翰林学士为专职,不得领它局,自贾黄中、苏易简同管勾差遣院后,翰林学士往往被委以其它差遣,并不在院供职;在院专掌制诰之学士则必带“知制诰”衔,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系衔,以别于不掌内制之翰林学士。元丰改制后,学士院翰林学士定员2人,例带“知制诰”衔,专掌内制。又有直学士院、权直学士院、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之名,以授他官入院而未除学士或暂领学士之职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