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校贡举私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学校贡举私议

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教育论著之一。收入《朱文公文集》。揭露了学校贡举之弊端,并提出改革方案。指出乡举舍选,开“诈冒之捷径,启‘奔趋流浪’之风气”。又指出:“科举考试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至于今,流弊以及,其势不可以不变。学校之教不本于德行之实”,“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以致“人才日衰,风俗日薄”。认为欲除弊端,必须改革,但考虑到一时难以彻底实行而提出权宜的改革方案,即:合理安排诸州学子名额,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修养,遵守家法,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

书篇名。朱熹撰。见《朱文公文集》卷六九,又见《学规类编》卷二七。这是作者对当时学校贡举制度的个人意见。作者认为当时的学校制度和贡举制度流弊严重,以致于造成“人才日衰,风俗日薄”的痛心局面。为了纠正这些弊端,作者提出了必须改革的措施。其要点是:一、增加各州的解额,相应减少太学之解额,以期“士安其土,而无奔趋流浪之意”。二、建立德行科。凡德行经州县考实而确为优异的士人,礼遣入都,安置于太学,在生活、考试、补官等方面给予优待。这样做,是为了强调德行的重要,纠正隋唐以来专以文词取士之偏。三、考试不考诗赋,而代之以诸经、诸子、诸史和时务。作者认为前者是“空言之尤者,无益于设教取士”,而后者则是“实学”。四、治经者要守家法。具体而言,就是以注疏为主,兼取宋代某些学者的一家之言。当时学风苟偷,士子既不读经之本文,又不研习注疏,只知模仿科举中选的文章,名为治经,实为“经学之贼”。作者实有感于此而发。五、试官命题,必依章句,故违有罚。当时有种风气,试官为出怪题,有意破坏经文句读,致使文理不通。六、回答经义者,必须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以己意。因为当时回答经义之文,虽洋洋千言,但了无新意,不过是在破题对偶上下工夫。七、选择有道德可为人师者充当学官,以招徕实学之士;裁减太学解额和舍选滥谬之恩,以塞利诱之途。八、改革制科、词科、武举的考试内容,总的精神是,不取其记诵文词,而取其行义器识。作者认为,如果当政者能采纳这些建议,就能够“成人材而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