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古塔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宁古塔城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东北名城。相传清皇族远祖有兄弟六人居住于此,满语“六个”音为“宁古塔”,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城分新旧两处,旧城在今海林县旧街镇古城村,是1636年修建的。1666年(康熙五年)迁建新城,即今宁安县城,原城遂废。宁古塔城从1653年(顺治十年)开始设昂邦章京副都统。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为宁古塔将军,康熙十年称副都统衙门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康熙十五年称宁古塔将军驻吉林乌拉,复称副都统驻宁古塔。雍正五年(1727年)置泰宁县于此,后又废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副都统,置绥芬厅于此。宣统元年(1909年)绥芬厅改驻三岔口,置宁安府于此。1913年废府置县。宁古塔曾是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其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金圣叹的家属、吕留良的家属,还有文人学士吴兆骞、汪景琪、杨越、方拱乾、都本裕、祁班孙、叶之馨、张缙彦、钱德惟等。有古城多处,著名的是城东4公里地方的觉罗古城,相传是清始祖发迹地。有古坟20多个,其中有萨布素将军墓。有各种庙、祠二三十处。还有清天聪年间修的大石桥,桥下的泼雪泉,牡丹江中的三道亮子等古迹,以及著名的渤海国都城遗址。 历史文化名城 (今黑龙江宁安县)。满族发祥地。是满语宁姑特之讹。宁姑意为六; 特为坐。相传清皇族始祖兄弟六人坐于此得名。治所初在今黑龙江海林县旧街 (旧城)。康熙5年 (1666),迁建于今宁安县(新城),城分二重。外城周长10里,设四门; 内城周长2.5里,设三门。崇德元年(1636),设梅勒章京 (副都统)。顺治十年(1653),增设昂邦章京 (后改曰将军),并多次重修该城,使之成为清初统治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抗俄名将、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统兵,于康熙24 (1685)、25 (1686)年两次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签订了平等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宣统元年(1909),移绥芬厅治于此,后升为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置县 (即今宁安县)。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