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安满族面具的发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宁安满族面具的发现分类:【中国民俗】 王松林是一位文学工作者、满学研究者,对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感情,特别是北方本土文化更是他迷恋的沃壤。1992年至1995年,他曾任吉林省珲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又多次到农村满族聚居的村屯访问、调查,与当地土著满族人交谈,常住在那里,对满族文化的蕴涵有了深切感受。在当地王松林结识了市文物考古所郎佰君先生,他本人就是满族郎姓重要文化传承人和知情者,对当地满族诸姓风情熟记于心。王松林与之合作出版了《东海满族风情》一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王松林发现北方各少数民族均信仰原始萨满教,因此,对研究萨满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长期以来北方文化很少受到重视,甚至误认为这里是文化的“荒漠”。王松林一直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从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原始艺术学上,都证明北方古人类同样有着久远的文化史,从红山出土的牛梁河女神像、阴山岩画、西辽河原始祭坛、渤海古都等都是有力的证明。北美印第安文明和土著民族也同样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源于亚洲北方民族,至今在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仍然居住着肃慎族印第安人。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包括图腾、面具、彩陶、神话等)是否能在中国北方找到影子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王松林多次拜访了多年从事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文化调查与研究的满族学者、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富育光先生。从他那里获益匪浅,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拓宽了视野,而且从他掌握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中,步入了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长廊―――从创世神话到神圣的萨满神歌、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女真祭坛、从森林符号到神秘的神偶……无不展现出北方原始先民的生态观念和民族心理,可谓一幅生动的人类蒙昧时期的风俗画卷。在富育光先生的帮助下,王松林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萨满教理论著作和大量的地方史志。如《清史稿》、《黑龙江志稿》、《柳边纪略》、《奉天通志》、《吉林通志》、《宁安县志》、《瑷珲县志》等。特别是匈牙利专家米哈依尔?霍帕尔撰写的《萨满画集》和孙运来先生编译的《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等书。书中对萨满教祭祀的法器,主要是“萨满神鼓”做了大量记叙和编入大量实物图片,从中发现久居东北亚的一些民族原始的萨满鼓上绘有各种图案(包括面具)和象形符号,鼓槌上也同样刻绘多种图案、符号。据富育光先生介绍,在满族古代神祭祀中保留有萨满面具。在黑龙江省瑷珲地区零星发现的面具,都很粗陋,已失去原始艺术风貌。寻着这条线索,王松林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寻访和调查,足迹遍布白山黑水之间及省内各县、市,耗资数万元购买大量历史资料、书籍和实物,但收效甚微。在王松林几近放弃的时候,富育光先生又提起远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的傅英仁老人,他本人是著名的民间故事家,又是宁安地区很有威望的满文文化传承人。虽然傅先生已近80岁的高龄,可身子骨十分硬朗,说话也很风趣、幽默,为人更是豁达、直率,他将自己收集和祖传的满族面具,全部交给王松林。面具图谱是用早年的北方居民糊窗户用的茅头纸(据傅老介绍这是他20岁前根据傅氏祖传六代的面具神碉图描绘在纸上的),满族习俗每逢“龙”、“虎”年要举行家族修谱仪式,以祝本族兴旺,同样面具图谱也要在该年重新描绘(以新替旧)。另据王松林母亲臧秀莲(祖居黑龙江肇东县,现年66岁)认定,这种纸张只在她小的时候见过。富育光和其他老人也鉴定纸张是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产品,裁成16开(16×25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图纸,由傅英仁和玛虎师傅关墨卿依照大萨满的神案和玛虎祖师一代传一代的神碉面具,用铅笔或毛笔绘制出来,并在每张图纸上标出面具的色彩、神名和象征涵义。图谱是当地满族民间举办萨满祭祀或玛虎戏活动备用底样,用于制作面具时的模本。这也是传统习惯做法。傅英仁集藏的面具图谱和实物大体可分三大类:一类是反映自然崇拜的面具,有风、雨、雷、电、冰、雪、霜、雾、天、地、日、月等共30个;一类是反映图腾(动、植物)崇拜;有虎、豹、熊、鹿、鹰、鸟、花、木等共36个;另一类是反映祖先崇拜的;有佛托妈妈、乌申阔玛发、代力妈妈、长白山主、三音贝子等36个。从发现的102个面具内容看,都是反映神碉形象的,这是完全符合萨满教崇拜观念和万物有灵论的。虽然萨满教在传承演变过程中,渐被民间玛虎戏所发扬和继承,但仍然保留较完好的萨满形态和祭礼,同时又更进一步丰富了面具的色彩及造型,使面具从神案走向民间,并在民间以玛虎戏的形式生根、开花、结果。应该说这是面具在宁安普及的重要原因,也是满族面具的一次“革命”。因此,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玛虎匠人和收藏玛虎艺术的爱好者。据《瑷珲十里长江俗记》记载:“早年寿宴喜庆罩玛虎面具,踢踏雀跃,家藏多者达百余件。更有制玛虎匠艺,精秀者售银昂高,藏为珍品。” 满族面具舞(施立学摄) “玛虎”(mahu)是满语假面具的意思。早年在北方农村,大人吓唬小孩子常说一句口头禅:“你再哭,玛猴子就来了!”玛猴子就是满语“玛虎”的变音而来。玛虎之爱耍者,绝非只在《清史稿》中描述庆隆舞的皇家宫中大内游戏。满族民间望族和大部落,早在金代就有面具玛克辛。《忠烈罕王遗事》载:人死罩木皮(桦、椴、柏)等面具于脸上入葬,贵者以铜、石、金、骨为面,盖为护魂之具。此俗已颇类辽人“以金银饰面,铜丝络手足”习俗。金兀术南下,兵罩玛虎作舞以庆师捷。这些均说明金代已有玛虎之戏。 傅老收藏的面具主要来源于五大家族:一是本家傅姓祖传面具36个,其中瓦当面具12个(三祖父傅勇利传下来的);二是关姓(关墨卿)传下18个;三是唐姓传下18个;四是卜姓(卜长寿)传下9个;五是杨姓传下19个。上述各家面具有幸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幸有傅老这样的有心人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又添奇葩。2000年2月9日(正月初五)王松林与富育光、吉林电视台李佳、阎文革为拍摄专题片一同来到傅老家,这次不仅拍到大量实物,而且又发现面具新的线索:玛虎神案一幅(上绘9个女神面具),面具瓦当12尊,傅英仁之叔父傅忠江藏有36个面具图谱,从而证明宁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矿藏。从整个图形艺术看,满族面具的造型艺术十分发达,远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面具艺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涵丰富。满族面具文化,亦伴随着原始宗教,产生在中国北方的长白林海之间,犹如万年古松,生生不息。满族面具同其他少数民族面具一样是在超自然面前恐怖的表现,也是一种反抗、奋争和充满理想主义的表现,它是深感自卑的人刻意改变自己的面目或属性,变“我”为“非我”的一种自卫、逃遁或进攻的手段,一种调和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交际手段,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直到人的自卑感逐渐消失,面具才慢慢演变成娱乐工具。从上百个满族面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窥见满族先人生存心态的发展轨迹,世界观演变的发展轨迹,审美观的发展轨迹。如,满族面具“佛朵妈妈”是满族的天母神,相传在人类遭遇洪水时,是她用柳条拯救了人类,又用柳叶繁育了后人……又如,“其其旦”女神见大地冰冻千尺,无法繁育后人,她私盗神火拯救人类,而被神火灼成怪兽等。“佛托妈妈”、“其其旦”大神面具均反映了满族族源的历史和对火崇拜的心理。 (2)历史久远。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从神名起源判断和新石器时代阿穆河流域岩画的证明,形成时间大约在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即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以前,那时北方人类多以采集、渔猎为生,对大自然和猛兽、飞禽充满敬畏心理和崇拜意识。如从面具“风神”、“火神”、“土地神”、“水神”、“冰神”、“雷神”、“豹神”、“鹰神”等,都可以看到原始的图腾膜拜痕迹。尽管很多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都极为抽象,但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灵的神明。另外,原始的祖先崇拜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创世天神阿布卡赫赫,后来变成男神阿布卡恩都哩;“耶鲁里”本是《天宫大战》神话中敖钦女神所变,因与巴那姆女神发生角斗而被打变神形,变成一角九头八臂的两性怪物,后来成为九头神魔耶鲁里,反映了北方民族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态观念。 (3)神秘粗野。满族祖居长白林海,向有“林中人”之称。他们世代承继萨满祭祀,充满神圣的原始宗教古老的山林气息,给人以粗犷野烈之感,如面具“虎神”、“豹神”、“鹿神”、“蟒神”、“水獭神”、“大鹏神”等。在满族家祭和野祭中,部族的大萨满常常模拟动物的神态、舞蹈,进行跳神活动,据说这样可以把想请到的动物神请下来,帮助部族和家里人消灾治病。在后来演变而来的民俗舞蹈“玛虎”舞,就都戴有各种动物面具,是围猎场面的拟态舞蹈。 (4)稚美可掬。满族面具来源于萨满教野祭和后期演变而成的民俗舞蹈“玛虎”戏剧艺术。其造型古朴自然,刚柔相济,笔法流畅,曲直结合。可称之为美而不俗、雅而不呆,凶而不狞、猛而不恶,野而不丑、明而不艳。每个面具均与其他民族地区的面具迥然不同,它不同于贵州彝族“撮泰儿”面具大刀阔斧、只重气质神韵的表现技法;不同于广西壮族“跳岭头”的粗犷、鲜艳;不同于桂林傩舞面具的精细丰富,艳丽堂皇;也不同于西藏面具的狰狞丑陋,以恶克恶,以丑制丑;更不同于佛教面具的慈眉善目和日本女士面具的细腻温柔;也不同于美洲和非洲面具的棱角分明,夸张变形等。总之,满族面具风格独特,兼具所长,更易于人们接受和喜爱。像面具“伊儿哈格格”、“超哈占爷”、“石头蛮尼”、“代米妈妈”、“套日大神”、“七采梅合”、“天花妈妈”、“白去格格”等都富有美感。 (5)色彩明快。满族面具色彩简洁,富于变化,层次分明,色块对比强烈,具有较强的夸张性和符号化的特点。虽然色彩富于变化,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面具,是戏剧面具,五彩缤纷,艳丽夺目。满族面具在色彩方面,具有明快、简朴、高雅、丰富的韵味。如:“超哈占斧”、“托阿恩都哩”、“毛恩都哩”、“森车妈妈”、“乌申阔恩都哩”、“鄂多哩妈妈”、“代力妈妈”等等,这无疑是满族面具受人们青睐的重要特征。 (6)风格迥异。满族面具来源于古老的萨满信仰,崇信万物皆神。因此在满族面具中,大都以神灵为主,很少有鬼的形象。这是区别于当地汉军面具的重要特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