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安舞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宁安舞蹈分类:【中国民俗】 宁安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该地自古以来,满族歌舞之风就很浓。清人杨宾的《柳边记略》中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蟒式。另一人歌,众皆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犹之汉人歌舞,盖以此为寿也。”清中期以后,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和十二旗佐,每逢过年和元宵节,经常举办大型秧歌和舞蹈。一些官宦世家,每逢老人寿辰,也举行庆寿歌舞。真是家家歌舞,年年秧歌,出现过一批又一批歌舞、秧歌名手。如旗务堂关云武和宁公(名字记不清)以及两人的弟子梅崇阿、多尔泰、副都统庆大人的二夫人和梅关氏、傅郭氏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歌舞名手。民国又有张福来、姚秧子、梅淑琴等人,也都是熟练的歌舞能手。 1931年,在梅氏家族中提议,要培养一批青年男女学习满族舞蹈,得到全族同意,由自己出钱购买一些简易服装和道具。从梅姓家族中选出6名,又吸收6名梅姓亲属子弟参加,于1931年10月在西园子(宁安镇红城村)梅家大院举行拜师仪式。学员和他们的父母以及梅姓族长也都参加这个典礼。在12名学员中,只有傅英仁和六表姑梅淑琴学得最全最熟,其他人因种种原因都没坚持到底。 1953年,傅英仁表叔张福来到傅家(他是多尔泰之子),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女真秧歌和扬烈舞,并且年年举办这两个秧歌会。傅英仁又和他复习了一次并做了详细记录。再加上1941年他用文字整理的“龙门阵”秧歌,共6种舞蹈都形成了文字记录。 《渤海国志》载:“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锤。”据《宁古塔记略》载:“满洲人家欢舞,名曰‘蟒式’。有男蟒式,女蟒式,两个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清史稿》乐志八中载,清代蟒式舞中的扬烈舞戴面具者有32人之多。其实,满族民间的“玛虎”舞,辽金以来“寿宴节庆喜罩玛虎面,踢踏雀跃,家藏多者,达百余件”经过普查和挖掘,完全证实了史书所载。普查证实,在满族中流行最广、每个家族都有的,是满族祭礼腰铃舞,也叫萨满舞。 萨满舞是满族祭祀时跳的歌舞。表演方法:一般是两人或四人,他们手持单鼓,腰束腰铃,身着罗裙。边舞蹈边说唱。表演形式简单、灵活,唱词不固定,曲调纯朴,鼓声和腰铃声响亮。整个舞蹈活泼健康,富有民族色彩。跳萨满舞时要甩腰铃,腰铃要甩圆,和鼓的节奏相同,上身要绝对平稳,这很需要功夫,不经过一段刻苦练习是甩不好的,甩出的声音要铿锵洪亮,韵律和谐,这声音象征着云雷搏击风流。萨满舞属满族萨满教中萨满在家祭野祭时跳的舞蹈,萨满是天神的使者,氏族的保护人,在野祭时,还要模拟表演各种不同动物神的习惯、姿态、声音,甚至表演踏火、舞锤等各种绝技,有的绝技表演发展为今天的杂技。 流传在宁安一带的满族舞蹈,除了萨满舞以外,就是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老先生积累并传授的其他民间娱乐舞蹈了。据傅老讲,宁安有满族舞蹈十几种,如:龙门阵舞、猎熊舞、扇子舞、锤舞以及满族小戏(朱赤温)。满族舞蹈也得到了北京、辽宁、吉林舞蹈专家和学者的肯定,认为满族的正宗民间舞蹈在宁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