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守城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守城录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南宋关于城邑防御的一部专著。由陈规、汤

著述。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汤

,字君保,济阳(今属湖南)人。北宋靖康末年,陈规任安陆县(今属湖北)县令时,多次击退溃兵的进攻。建炎元年(1127)任德安(今湖北安陆)知府,再次击退攻城的溃兵。绍兴十年(1140)知顺昌府,与刘?一起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胜利。长期的战争实践,使陈规积累了丰富的守城战经验。《守城录》就是陈规守御德安和顺昌城的经验总结。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作于绍兴十年五月;第二部分:《守城机要》,论述城郭楼橹的建造、攻守战具的制作和守城方法;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御录》,是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德安教授官汤

辑录的陈规守御德安城的事迹。三部分本来各自成篇,约在宋宁宗以后,合编为《守城录》一书。现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抄本及嘉庆、道光时刻本,共四卷。《守城录》主要论述的是火炮(一种抛射巨石或火球的抛石机,下同)应用于攻城作战以后,如何守城的问题。该书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提出了改革旧有城郭规制的观点。主张改造城门、城墙、城郭构筑方法,如收缩易受炮击的四方城角,拆除马面墙上的附楼,于城门外构筑横向挡墙,改山字形雉堞为平头矮墙,建立多道城垣和重层壕地,加大城墙的厚度和高度,以增强城郭的防御能力。同时要求在守城战法上也要作相应的改革。《守城录》提出善于守城者,不能只守无攻,而应守中有攻。要充分发挥火炮在守城中的作用。此书还记载了陈规于绍兴二年(1132),研制成长竹杆火枪20余支及其在守城作战中发挥的作用。这种火枪是最早的管形火器,在军事技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曾诏刻《守城机要》为《德安守城录》,颁行天下,令各地守城将领效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兵书。南宋陈规、汤?撰。全书4卷。分三部分。卷一为陈规撰《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总结了汴京失陷的历史教训,批驳了夸大金兵威势的各种观点,提出了守城作战的各项原则。卷二为陈规撰《守城机要》,系作者在德安城守御6年,打退数十倍于己的来犯之敌的经验总结,着重论述了守城的组织编制、力量配备、城防构筑等具体问题。卷三、四为汤?所撰《建炎德安守御录》,乃淳熙年间追记陈规当年的守城经过,详细记录了其9次守城作战打退敌人的战略战术及有关事迹。上述三部分本各自成书,分别流传。约于宋宁宗时合编成一书,为中国军事史上一部重要的守城作战专著。集中反映了陈规“守中有攻”的积极守城战术思想,及适应敌情变化、改革作战方略、发挥火器威力等作战实践,所载陈规研制的“长竹竿火枪”,亦可谓军事科技史上管形火器之先导,据有重要地位。今存《守山阁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种》本、《四库全书》本、《长恩书室丛书》本等。

南宋军事家陈规所著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全书共四卷,约一万七千八百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第一卷),陈规作于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陈规对北宋的灭亡、汴京的失陷,深为悲痛。因当时人夏小曾曾作《靖康朝野佥言》一书,“具载金人攻城始末”,陈规读后“痛心疾首,不觉涕零”,遂作《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批驳了夸大金兵威势的种种观点,总结了汴京失陷的教训。第二部分《守城机要》(第二卷),也为陈规所撰。靖康末年金兵攻陷汴京、荆湖一带,溃兵与饥民纷纷奋起,多者众达数十万,附近州县皆被破,唯陈规率兵数千守德安(今湖北安陆),多次击退大规模进攻,深为朝廷所赞赏。《守城机要》就是德安守城经验的具体总结。第三部分《德安守御录》(第三、四卷),是汤

辑录的陈规在德安的守城事迹。《德安守御录》分上下卷,具体记述了陈规在德安守城作战的经过,并于绍熙四年(1193年)向朝廷奏呈其书。以上三个部分各自成书,约宋宁宗以后合为一编,名为《守城录》。此书是我国军事史上一部重要的守城专著,集中反映了陈规适应敌情的变化和武器的发展,大力改革守城制度、改变作战方法,以强调“守中有攻”的积极的守城思想。书中记载陈规于绍兴十年研制“长竹竿火枪”20余条,这是中外最早的管型武器,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颇大,宋孝宗曾将此书颁行天下,以为守边将领所遵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