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守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守孝分类:【地域文化】 旧时锡伯族丧葬习俗。死者子女要守孝百日,妻子要守孝3年。守孝期间子女不得参加娱乐活动,不能穿鲜艳的服装,不许大吃大喝,不许拜亲访友,不许拜年等。妻子3年内不得改嫁。马不剪鬃,赶车出门鞭子要以白布缠绕。孝服要在人死后马上做,做好后到灵前穿孝。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姑舅等至亲长辈的孝期为百日,孝服长至脚面,腰系长白带,绕一周从中间垂下到底,孝帽为在帽顶缝块圆白布。给叔伯辈戴孝为49日,孝服无衣领。孙子辈孝服在肩上缝1块小四方红布,曾孙辈孝服在背后缝红布叉子,玄孙辈为花布孝服。解放后渐除。 锡伯族的守孝礼俗。父母亡,子女要守孝100日。在守孝期内,男子不能理发刮须,不入娱乐场所,不拜亲访友,妇女不能戴耳环等装饰品;过年不贴年画,不贴红对联,不外出拜年等。守丧的孝服依据亲疏远近不同,其式样及穿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守孝期内大的祭奠有三次。一次是死后的第7天上坟地祭奠,直亲都参加;二次是第49天在坟地举行祭奠仪式,这天叔伯侄女脱孝,将孝服在烧着的纸钱上摇晃几下,捆成束拿回家拆洗。最后是100日祭,远近亲全参加,直亲子女在坟前脱孝,整个丧礼结束。解放后,锡伯族的丧礼有很大改革与简化,土葬改为火葬,吊唁形式改为胸戴白花,臂戴黑纱,送花圈等。 毛南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广西西北部毛南族民间。按毛南族传统规定:母亲先去世时,儿女守孝3个月,父亲先去世时,守孝4个月,如果父母亲在短期内先后去世,则守孝3年。守孝期间,男的不能剃头,女的不能洗头。孝期过后,须请舅父到家,在屋外剃头。供奉期间,每月逢初一、十五日和节日,都要给死者供饭、菜,点香、烧纸。期满时烧灵牌,将灰加入祖宗灵位。 守孝时间的长短根据不同对象而定。父死孝期十一天,母死孝期三天,兄弟死孝期五天,同村的人死孝期一天。守孝期间,亲属不得洗澡(只洗手和脸),不得更换反穿的衣服,不许敲锣鼓、放鞭炮,不许唱歌和吹奏乐器,不许下田劳动,不吃米饭,每日三餐酒和肉。每次进餐前要齐声大哭,然后才进食。守孝期满后,亲属就把死者的衣服、草笠、刀篓、弓箭或纺织工具等遗物,放在村边或墓山的路口上。“奥雅”和死者的家属都要到河里去洗澡、洗孝服,洗刷用过的锄头、铁锹等,然后回家吃猪肉、牛肉粥或鸡肉粥,表示孝期满后人们可以吃米饭了。 丧家除个别较富裕的人家买白布做孝服穿之外,一般家庭在服丧期间皆用一张白纸当帽。孝子用白布或白纸条系于衣襟上,手持哭丧棒;孝女则用白布或白纸条系于发上,并用白麻系于腰间,但这些在出殡之后便要丢掉。不论男女,出殡回来后要在右臂缝上一块长约三寸、宽约二寸的长方形白布,妇女则还要用白布条束发四个月以上。在信奉基督教的地方则不用白麻系腰。 指孝子在一定时期内停止娱乐和社会交际活动,对新丧老人进行哀悼的礼仪。旧时,守孝期限一般为3年。守孝期间的标志,是穿白鞋,今多戴黑袖箍。旧时,所穿白鞋上漫的白布只许烂掉,如拆掉便是“扒死者的皮”,是绝对不允许的。一般白鞋穿到“五七”多已烂掉。这时,儿、媳、女儿则要换上自己新做的白布鞋。此后,1年1双,一般父死穿1双即可,母死则要穿2~3年。孝布只于举行祭奠活动时佩戴,如三七、周年等。女子在守孝期,头饰一律用白色,男子亦有在帽檐上缀一白布条以示守孝。重孝子在五七之内不理发、不刮胡子。民国及其以前在外居官者为给父母守孝,多有请假或辞官回家直至守孝期满方参与政事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外工作人员,父母亡故后请假回家料理丧事,等父母入土为安,过罢圆坟或一七即返回工作单位,至五七或周年再回家。因上班不便于穿白鞋,就臂戴黑纱以示悼念,但守孝三年之习已很少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