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

分类:【地域文化】

一、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习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民俗也称风俗,所谓相延成风,相袭成俗,没有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社会民俗。民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一个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依据。

民俗文化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地域性,每种民俗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形成、演化、传播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每个民族,族群和其他社会群体的生存环境乃至社会环境都不相同。内陆与沿海、山区与平原、北方与南方,等等,这些不同区位环境都会对民俗的形成与演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安徽境内的民俗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也明显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区域内的民俗又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民俗地理学家的研究,我国民俗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几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密切关系: 即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这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这条 “南方” 与“北方”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条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根据这几条重要分界线,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民俗地理学家把我国共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青藏等七个一级民俗地理区。

按照这样的一级民俗地理区的划分,安徽省跨越了两大一级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属于华北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南属于华中民俗地理区。同时,在皖南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徽州商业文化,使徽州成为安徽境内颇具特色的民俗亚文化区。

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古文化特色非常突出。这里不仅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且人民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民俗,喜欢拳术、刀枪、棍棒、举砘子石锁等武技与武术项目。这种崇武风气长期沿袭下来。皖北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地处平原,交通方便,村落间距较大,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辅之杂粮,酿酒历史悠久。

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属于华中民俗文化区,海拔较低,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及多种经济作物,传统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因而人口多、密度大。民俗文化受田 “水” 的影响非常突出。水田作物,丰富而发达的渔业生产,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从耕田、耙田、育秧、栽秧、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割、加工、储藏等一系列生产过程都有相应的民俗,如普遍有 “开秧门” 的习俗。同时,此区内江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水上交通与渔业生产十分发达,与此相关的风俗也很多。

皖南山区是安徽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但在明清之际却形成了十分发达、闻名世界的徽商文化。因此,徽州地区的民风民俗极有特色。如徽州民居风格、徽州饮食、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1.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安徽民俗文化从总体上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华夏文化,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占据着主体地位,各种民俗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主体地位的属性主要是由两种因素确定的。

第一,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紧邻中原大地,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按照文化区的理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中心地带,其文化的典型性特征越突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外围地区,其文化越具有边缘性或边际性。汉族文化也是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一般认为,汉族是炎黄的子孙,他们最初居住在渭河流域,后来沿黄河两岸向东迁徙,到达今日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在发展过程中与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及鬼方、猃狁、三苗、庸、卢、彭、濮、巴、蜀等族杂居、通婚、促进了风俗、语言方面的相互融合,形成华厦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后,华厦族便开始南迁到淮河、汉水、长江和珠江流域,使原来分布于华厦族四周的戎、狄、蛮、夷逐渐与华厦族融合,到秦汉时期,中原居民便形成稳定的汉族,行汉礼,穿汉服,说汉语,称为“汉人”,并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具有统一的文化,即使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具有统一性和相似性。安徽由于地居中部,紧邻中原,其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俗文化特征,如相同的岁时节庆,相同或相近的人生礼仪,在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乃至竞技游艺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第二,安徽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安徽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族群属性经历了几起几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第一个兴旺时期,受中原地带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影响,皖北经济发展较快,再加上政府的各种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增长较快,西汉时期,即已成为全国人口较稠密地区之一。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动乱间,人口损失惨烈。由于皖境成为群雄争战的主战场,皖东北各县人口几近灭绝。为避战祸,北方人口大量迁向淮水之南,当时安徽人口徘徊在50万左右,而外来人口达17万之多。隋唐两朝,人口回升,到唐时已超过西汉。唐末 “安史之乱”至金,内战外患,刀兵四起,安徽人口又陷入低谷,金兵、南宋军队在江淮地区长期对峙,对当地人口摧毁严重。明清两代,安徽人口再次发展,达到空前高峰,到清咸丰二年 (1825) 人口达3765万,经过太平天国、捻军起义,40年间,人口净减1700余万,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安徽人口为2783万,仍比咸丰二年少982万。建国后,安徽人口增长很快,到1997年已达6000万。

尽管由于历史的变迁,人口也发生了几起几伏的大变化,但在民族构成上,安徽始终以汉族占绝大多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9.56%,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9.47%。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也决定了安徽的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主体文化属性。

但是,安徽仍然不是单一的民族结构,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省份。建国初,全省有12个少数民族,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已达到36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近30万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便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一些民俗文化。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回民民俗。

回族是安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安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7%,并且相对集中居住在淮河流域,形成了三个回族乡,100个民族村,1200个民族自然村,27个城镇民族居委会。此外,壮族、满族、畲族人口也都达到千人以上。这些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居住区内,保持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并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民俗文化。

2.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任何社会中,民俗都是一种既定的历史存在,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现象,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习惯法”和群体性的 “习以为常”,由于安徽人口结构中绝大部分是由汉族人口构成的,因此,安徽境内的民俗文化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但这种一致性与共同性是就其民俗文化的主体成分和基本属性而言,它并不排斥各个地区在具体的民俗文化内容上具有某种差异。例如,在岁时节庆中,春节是普遍的节目,不仅安徽全境,就是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乃至海外华人都在过春节,但是,春节怎么过,其具体礼俗却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拿正月拜年来说,城里人初一就出门拜年,越早越好。甚至凌晨钟声刚过,便要拜年,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不同,有些地区有 “初一不出门” 的风俗。即使在农村地区,各地也有很大差异。如同样是过春节,各地都很重视吃,但吃什么,怎么吃,何时吃,都有很大不同。例如春节早餐,淮北比较简单,普遍吃饺子,且都为素食,意为素素净净过年,沿江江南多吃面条、五香蛋,意为长长久久,步步高升,招财进宝之类。江淮之间则比较复杂,既有吃饺子的,也有吃面条的,在皖南还有吃泡饭的。一些地方在饭前还要洗手焚香,敬奉天地、灶神、祖先之后才可进食。对除夕的年夜饭,各地差异更大,一般都在年三十过除夕,但少数地方却在年二十九过除夕 (并非月份小),如固镇和铜陵等地都有此习。年夜饭一般在晚上吃,但也有中午吃的,如泗县、五河、宿县、濉溪、合肥、来安等地。即使是晚饭,在时间上的理解也有不同,有的地方以早为好,有的地方则要天黑以后。

3. 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乃至技术的基础,在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往往形成大致相同的民风民俗,只要这些基础不变,这些民风民俗也相对稳定,不易变革,但如果这些民风民俗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条件发生变化,民风民俗也会慢慢地改变。

总体来说,这里所介绍的安徽民俗还是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民风民俗,它所反映的主要还是民国时期和 “文革” 以前的安徽民俗情况,之所以要这样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安徽乃至整个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剧烈变动过程之中,正处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新旧交替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还在艰难的蜕变,但并未完全退出,而新的文化尚未完全成形、成熟。第二,自6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曾多次人为的“破旧立新”,对传统的民俗文化的确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与影响,但这种冲击和影响是一种外科手术式的,靠行政的力量或某种政治热情,甚至是现代宗教来施行的,不符合民俗文化自身的变化规律,事实上,文革一结束,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又慢慢地得到恢复。

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民俗文化没有变化,相反,在很多方面,它发生了重要的乃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可视层面上特别明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习俗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服饰的式样与风格、饮食的结构与习俗、住房的结构与式样,等等,无不被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各种现代文化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悄悄地,然而却是革命性地改变着人们千古积累下来的民风民俗。即使是在精神信仰层面,这种民俗文化的变革也十分明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