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葬分类:【地域文化】 送殡:将棺木运送到坟地谓之“送殡”,也叫“出殡”。送殡有用人抬或车拉两种方式。孝子们走在灵车前,手挽一头系在灵车上的长条白布,俗谓“拉灵”。长子要为父母中第一个先逝者摔“老盆”,故在人搀扶下走在最前边,一手执哀杖,一手拿老盆,痛哭流涕。孝子前边。为扛引魂幡(新砍柳木一根,上挂白纸)和扛绫旌者。 ① 送殡的女眷有的乘坐灵车,有的另乘一车跟在后面。灵车途经十字路口时,走在其前的治丧人员则从所抱的柳芭斗中取出纸钱焚化,俗谓“买路钱”。途中若遇村人相祭,孝子则在祭桌前跪哭叩谢。 出殡后,在家的治丧人员进行除丧工作,如拆除灵棚,将灵堂打扫干净。停尸的谷草要拿到大门口外烧掉。烧时草堆前放一盆水,上放菜刀一把,从墓地帮忙回来的人要从火上跨过,并随手醮一下水,把刀翻一下,以表示手净晦除。还要把逝者的旧衣一件或半件扔在房子上,7天后取下拆洗或烧掉。 下葬:灵车到墓地后,孝子及亲眷要察看一下墓坑挖得是否合乎方位。如父母合葬,则父左母右,且父辈墓应在祖辈墓之下等。之后,众人用绳索将棺木稳稳下入墓穴安放。诸事妥当后,孝子先铲起第一锹土封墓,送殡者尤其女眷,哭叫之声顿时大作,哭天抢地,扑向墓穴者有之,叉声绝气者有之。各种旌幡铺在棺盖之上尚未被土掩埋,围观的人多上前撕扯绫子,认为以此给儿童做成脖圈或鞋里子,可驱邪长命。土坟拢成后,将柳木幡杆栽在坟前,哀杖围坟而插,孝子再次向死者叩首后,众人遂离开墓地回村。 锡伯族旧时丧葬习俗。必在辞灵次日凌晨太阳出来前完毕。族中人及亲属均来帮葬。启灵柩时,长子将 “丧盆”摔于棺前,持“灵头幡”在前引路,全家人在灵柩后哭行。经过人家门口、井台时,须用脸盆盛水放于彼处,否则不能通过。下葬时将棺放入挖好土坑中,长子把“灵头幡”放在棺盖上,亲手埋第1锹土,接着帮葬者动手埋土,上堆一个坟堆。在家族坟茔地,男埋西边,女埋东边。送葬人在坟前烧纸焚香致哀。然后在坟前脱下孝袍,男扎一白孝带,女用白孝布包头。 侗族旧时葬俗。请地理先生用罗盘测好方位以后,即可开挖墓坑。墓坑呈长方形,四壁平整,坑内四角及中央埋朱砂少许。棺材抬来停放墓坑边, 由道士(或法师)念咒,烧纸于坑中,意为给地脉龙神买地,称买地钱,并扔入干草、干木枝一并烧掉暖棺。然后道士在棺头上一刀砍断已备好的公鸡头,将鸡丢入坑内。接着孝子入坑下跪,手持竹盘捡几粒坑中土石倒出坑外。之后,将棺材吊入坑内放稳,由道士砍断捆绑棺材的绳子,即可填土。绳子一并埋入,但抬棺杠不埋,须扔入深渊或荆刺丛中,不让人看见。 ①土家族丧葬仪典。安葬前,先选墓地和挖掘坑穴,墓坑深浅以能将棺木放下去不露出地面为准,宽4尺,长8尺。掘墓坑时, 由孝子先掘第一锄,并将其土铲至一旁保护好,称为“龙娘土”。埋葬时,首先将“龙娘土”铲盖于棺木上。墓坑后留一“龙鼻准”,不准挖掘。下葬前,土老司或道士在墓坑焚烧油麻秸杆,取油麻多籽之寓意;用米于坑底画八卦太极图,在双鱼图中央撒埋朱砂、茶叶;将母鸡放至坑内,俗称“跳井”,以示传宗接代;之后再将公鸡放至坑内,啄吃干净八卦太极图米,意为驱邪逐煞。此时孝子跳入坑内,叩3个头,喊3声死者,说“这是您的老屋场”。从墓坑跳出后,朝山顶跑去,不能回头望,一直冲到山顶。道士作法,在墓坑扫影,即将阳人的影子从坑穴内扫出,以免留在墓坑而被埋葬;然后,将棺木放至坑内,死者亲属先挖上3锄土盖于棺木上,边挖边喊死者3声,接着抬丧者挖土掩埋棺木,垒堆成墓。棺木头靠山顶,脚朝笔架山中的山峰,并用岩石砌个方形小洞,俗称墓门,便于亡灵出入。垒堆好坟墓,则举行祭墓,以熟猪头作供品;猪头不许带回家,由抬葬者在山上吃掉。“跳井”驱邪的鸡不能杀吃,要喂养至老死,俗称“长生鸡”;家人亲属,从山上砍柴草回家,于朝门外焚烧,让坟地上回来的人从火上跨过后,方能走进屋去。②仫佬族丧事中棺木入土礼仪。出殡前,选择吉日,掘好墓穴。灵柩到达墓地后,或由法师主持杀1只大公鸡,将血淋在棺材上和墓穴中,并在坑内撒一二斤米后放棺下葬;或由阴阳先生主持,在择定的吉利时辰,经过安冢、暖棺等仪式后下棺,用罗盘定准棺向,并咬破1只雄鸡冠,念着咒诀将鸡血涂在棺材两端,向跪着的孝子们撒些白米和硬币后封土。在棺木两旁各置粮食坛1个,其中1个装五谷种子,1个装糯米,俗称“左仓右库”,或称“东仓西库”。没有其他陪葬品。 俗称“出殡”,是将收殓后的棺材从家中厅堂或村里祠堂抬出送往安葬地的过程。省内有些地方称“送丧”、“出门”。因坟墓多在小山坡上挖洞土葬,所以又有地方叫“还山”。出殡前,全南等地,先安排孝家女儿、侄女一辈出发到墓地,采阔叶树枝打扫墓坑,称“扫坑”。然后安排一男性到死者逝世的房内敲铜锣,在屋内转一圈,一直敲到祖厅停放的灵柩旁为止,意为逐亡灵归附遗体,俗称“邋煞”,也示意邻居关门回避。出丧大都在早上或上午进行。八仙则不等天亮就吃过早饭(俗称“卯时饭”),开始紧钉、封棺。在峡江,封棺时孝子跪在灵柩前连呼三声父或母:“走啊,钉来了啊。”接着开始出殡:孝子、孝孙身穿白孝服,腰缠草绳,手拿竹杖(俗称“孝杖棍”),持香先跪于门外路旁,灵柩抬出后,安放在村头路口,用长板凳搁置,棺前置灯烛、香及祭品,道士画符斩煞。在弋阳,亲朋故友来吊唁死者,子女、孙、媳或婿要先行跪拜,再到附近河溪中“买水”,即用水壶灌水时,要向河溪中扔七个买水钱,将壶中的水用来沐棺,然后在鞭炮声中大声吆喝着从孝子孝孙跪伏的路上抬棺而去。随后,号炮齐鸣,敲打锣鼓,和尚道士诵经上路,村里老少一般都会去送殡。送殡队伍顺序一般为:一人撒纸花(叫“路香”,又叫做“买路钱”)引路,两人放鞭炮,两人吹长号,两人扛红布双旗,一人打大锣开道,几个小孩举旌幛相随;后接两乘指挥路祭的礼生坐的轿子和抬供品的杂事人及小哀队,随后是长孙抱灵牌的灵轿;接着是诵经的和尚或道士及哀乐队,再是盖着棺木笼的灵柩;孝子、孝女、孝妇、亲友紧随其后;再就是送丧的亲友邻里。在新余、樟树等地,有由最晚辈的小孙子骑在木棺上的习俗,俗称“压丧”。过桥或缺口,孝子回头跪于路旁,称“跪缺”,意祈求灵柩能顺利通过。至墓地,送殡者跪拜辞柩,脱去孝衣、孝帕,孝子、孝妇以红旌布缠身,另择路返家。回家后,孝男脚上缀块白布,孝女头上系根白带,以示哀悼。在樟树,在返家的路途中,孝家女眷会发给每个送葬者一小包糖(称“白喜糖”,一般由女儿买来)。在安远,孝家大门口点火一堆,送殡人须跨火进门。现在送殡一般不请道士,但多数会请鼓吹手;穿白衣、系草绳、持竹杖的习俗仍有,但改为戴黑纱、戴白花的渐多;捧牌也多改为捧遗像。 灵柩抬到风水先生事先选择好的穴位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杀雄鸡祭山神。孝子跪在地上先挖三锄头,称“发山”,即所谓“一挖金,二挖银,三挖富贵万年青”的“开山”式,紧接着由八仙打穴,挖至两米深时,用麻秆、稻草烧穴“暖坑”,穴成落窖,筑土成冢。穴深有五六尺的,浅则二三尺。落棺覆土,有的在中午前,有的在太阳下山前,先由八仙在坟穴内撒雄黄朱砂酒或石灰拌的米汤,用芝麻秆烧虫卵块,还要撒些麦秆、豆秆灰,也有的地方以木炭围棺,防尸早腐。落棺时,奏哀乐,放鞭炮,移柩入穴。地理先生落葬时唱词曰:“伏兮,手执雄鸡似凤凰,安葬时候正相当。此鸡不是非凡鸡,原是玄母啼更鸡。头戴凤冠大红帽,身穿五色绯龙袍。借你头上三点血,点到圹里三点红。自从今日祭圹后,人财两盛福满堂。”然后放线定位,将灵柩安放正当。覆土时,孝子跪地先回填三把土,继由八仙填土安埋。土平灵柩后,安放子孙罐,男放左边,女放右边,撒上一层石灰,最后填土堆坟。墓堆成长方形,前嵌墓碑,砌拜坪,筑罗围。樟树、新余一带,安葬后,亲属要装点黄土在口袋里带回,撒于床下或猪栏内,意保人畜平安。 樟树市义成乡,在落棺前有吃“落土饭”的习俗。下午三四点左右,由厨师一人挑着一盆大块方肉(每块约一两左右)、一桶水豆腐及一大桶饭上山,然后,全村的老少各自带一只碗,每人分得一大块肉、一勺饭和一勺豆腐汤,祈愿亡灵保佑老人健康长寿、小孩顺利成长。安葬完后,八仙敬香,并点燃几个火把(数量根据儿子的多少而定),交给孝子,跟随“龙扛”返回。媳妇、女儿穿白戴孝,跪在厅堂门口迎接龙扛,并将从坟地带回的火把从狗洞塞进家中,再由媳妇接住放入灶内,即“接烟”,取发财发烟之意。 扶柩还山后,全南、安远等地有“烧亡”的习俗,即将死者的衣物、被席、床垫和用具等装入纸糊的柜内,连同冥币一起用火焚烧。晚上,继续做道场法事,由和尚或道士诵经“救苦”。在附近路口标路香,烧裤衣,撒米?,施食山神野鬼。施食后,和尚或道士用黄纸写路引文牒连同蟠竹烧掉,送神出门,称“烧柜施食,缴凭送神”。 至于坟墓结构,则差异较大。一般墓前立青石碑,碑右镌刻死者生、殁年月日、墓穴座向,左刻孝男孝女等晚辈名字和立墓日期,中间是“故考某公讳某某府君(或先妣某母某氏儒人)之墓”之类,碑两边砖砌成八字形,碑后坟墓高高崛起,碑前是平坦拜场。旧时,坟墓结构因贫富而不同。富豪仕宦人家,上有石盖,下有石垫,左右有石柱,中间有大石碑,坟墓高大。墓门有的分内、外两层,内层用土砖封塞,外层用青砖砌建。墓门内、外层皆嵌墓碑,内层墓碑称“阴碑”,刻墓志铭;外层墓碑称“阳碑”,刻死者姓名、官爵、生殁时间和子孙名字等内容。有的还建假坟,以防人掘墓。贫苦人家则用狭小的石碑,有的只是乱石堆坟头。山区安葬,习惯在山坡上横截面打洞进棺,叫做“土洞”,封口安上碑石。旧时,送殡后还有安灵、谢山神、守制、拜新台、送官社、醮新地、脱孝等程序。 安葬入墓,先祠“后土”。辽东、辽北一带,立石为神,而辽南以红纸书“本山后土神位”。在神位南向,设香案,敬酒、供牲,备以清水、面盆及面巾,地铺红毡,请当地尚武之官担任祠土官,盥洗上香,行三拜九叩大礼。礼毕,孝眷齐跪墓前,请阴阳先生定罗盘,测方位,对山头,丧家长子撒红高粱、生菜籽、芝麻于穴中,谓可高升多子。土龙四角,各放馒头一个,忌脚踩穴坑。放柩入穴,停稳,再次摆祭,诵经,放领魂鸡,任其自去。盖席,长子用衣襟盛土,撒棺三次,留出少许,放居室炕席下,称“黄金玉贵”,说是能招财得福。帮葬者共同填土筑坟。幡插坟上,纸扎冥器尽焚,丧家眷属再拜再哭,礼毕。 丧家宴款助葬亲友。宴前,每人口含硬糖一块,以酒洗手,谓告别苦楚,再不为此事。辽北一带,宴中主食,高粱、红豆为饭,俗称睁眼饭。据说可防亡者或其子孙不为盲人,不患眼疾。菜中必有豆腐,借“福”音。 蒙古族人安葬,准备粗壮柳枝一棵,俗称玛尼树。其树必一刀砍下,上挂白布一方,书写经文,葬后插柳于坟。如果扎根发芽,视为吉祥福瑞。 辽东满族人家,葬日傍晚,亡者子孙到墓前堆柴,点火焚烧,俗称送火,如此三日。 选择墓地都要看风水,一般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但不管在什么地方下葬,都要头朝北或西北方向,忌讳头正西而面朝日出的方向。下葬一定要在日出之前完成,已入殓的棺材在下葬前不能见太阳。如果太阳出山了,要用布或皮张遮挡,认为这样才能使亡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下葬完了,还要在棺材或坟墓的前面摆上酒、烟、糖果、肉等供品,由一位老者边烧纸边敬酒,祷告亡者平安地到那幸福的天堂去,不要留恋子女和亲友,要保佑子女生活平安等。烧完纸后,大家把供给亡者的酒轮流喝上一口,糖果或熟肉也要吃上一口,认为这是亡者赏给大家的,喝了吃了都会得到亡者的保佑。从墓地返回时,送葬的人不得回头看,也不能中途停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