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阳殷都的建设与考古发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安阳殷都的建设与考古发掘

分类:【传统文化】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郭沫若对古都安阳的赞美诗句。安阳曾是中华七个朝代的帝都。远在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史称殷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及文物可考的古都。殷都安阳位于河南最北部,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域。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北临漳水,与河北省隔河相望,东邻濮阳而南接新乡、鹤壁两市。安阳居于中州,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栖息繁衍。在安阳县小南海,有原始初民的洞穴遗址被发现,距今约二万五千年,出土了七千余件石器,兼有动物化石及人类活动行迹的灰烬。据史料记载,约在四千年前,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五帝”之颛顼与帝喾两位帝王,曾于帝丘私毫 (今安阳市内黄县东南部) 建都。现内黄县南三杨庄村西1公里许,有纪念颛顼、帝喾的二帝陵在。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中宗太戊在亳这个地方建都,亳,即现安阳内黄毫城。约公元前十五世纪,商王河?甲,自 “嚣”迁都于“相”,相,亦即现内黄毫城。其子祖乙继位,仍建都于此。后因水患及迷信风水观念,再迁都于“耿”。太戊、河?甲和祖乙三帝均曾在毫立都城,历时近一个世纪。故现河南安阳内黄毫城东2华里处的次范村建有商中宗陵。商王盘庚十四年(约前十四世纪之间),又自“奄”迁都于“殷”。殷即现安阳市小屯的古地名。从盘庚迁殷到商纣覆灭、凡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二百七十三年,使殷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古都,一是历时长久,二是所统辖的疆域相对稳定,曾经出现过殷商文化的繁荣时期。

现在考古学上所称的殷墟,即为殷都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曾为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是当时殷天子号令天下的中心。

殷墟的考古发掘经历了五十余年漫长岁月。出土的殷都遗址比较完整。城址中心为殷王宫殿区,在洹水之南和小屯一带。其北部与东部以洹水为屏,在小屯之西与南,又挖掘一条壕堑,宽7至12米,深5至10米,其两端与洹河接通,这样,整个宫殿区成为以 一个长方形河水、沟堑围合的区域,在实用性功能上具有防卫作用。整个“城”区南北长度为1000多米,东西宽度为600余米,呈南北纵向发展态势。

据考古报告,在城区四周,有较多的墓葬区、居民点与手工业作坊遗址。无论是宫城还是平民居所附近,发现了水井、道路、窖穴 (库房)等遗存。其道路修造颇讲究,以鹅卵石或掺杂碎陶片铺成,边沿夯实,这种情况,多见于洹水南、北岸的孝民屯、四盘磨、王裕口、后岗和大司空村。

迄今为止,殷墟共出土甲骨十六万余片,有些甲骨上镌刻十数代殷王的名号及活动纪录。关于城廓的文字记录,亦在甲骨文中表现出来。

据《古都安阳》一书介绍,殷都共建宫殿建筑五十三座,可分为甲、乙、丙三组,位于小屯之北,分布在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150米的区域之内。(图一)这些建筑,都建有高高的夯土台基。地面上建屋,屋由夯土台基、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筑。甲骨文中有一个“享”字象形,表明宫殿屋顶为四坡形制。甲骨文“高”字,是高大宫殿重檐。《周礼?考工记》云,“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一寻为古制八尺,七寻之堂,五十六尺之长,在当时也算了不起了,宫之形象相当宏伟。其基础高出地面三尺,已具高台基之雏形。其屋顶四面呈斜坡形,且为重檐,这是出于适应土木材料之性能与雨天溜水之需要。宫殿柱脚旁已初见装饰,其作品为大理石立体石雕,题材与文化主题有饕餮、石?、石兽等,大都不离辟邪之精神意义。该宫殿之地面建筑,自然都已荡然无存,只有屋基之遗存。其平面为方形、长方形与凹形,以方形、长方形为主,凹形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变形。方形屋基为黄土敷筑,每 一端的边长为2米,厚度为1米。两座方形建筑中间,还有四行呈横排,用以支架屋顶的柱基。凹形宫殿基址长28米,两端各有 一座类似方形的夯土建筑,中间以 一道狭长的夯土台连接,构成平面之凹形。最多见的是长方形宫殿基址平面,一律为夯筑,十分坚实。殷都中较大的宫殿建筑,其基址平面已达长85米、宽约14.5米;中等规模的宫殿基址平面,长约30米,宽约10米。从基址看,宫殿的朝向有南北向、东西向两种,基址有的排列成行,有的互相连接,并且出土了南北对屋,中为广庭的处于雏形的四合院平面形制。

图一 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商代宫殿遗址

殷都宫殿之柱础,多数为石础,直径约在10至30厘米之间。这些石础以天然砾石为材料,厚度一般为3厘米左右,上部平滑稍凸,下面中央微凹,很易放平,显然经过精心加工。也有以铜础为柱基的,在铜础下面又垫天然大卵石。殷都中有一座尺度较大的宫殿,有三行三十个柱础,其中设置铜础十个。

从发掘出来的遗存推断,及甲骨文中的记载,殷都在建造时,举行过许多巫术、祭祀仪式,以求得上天、祖宗的佑助。打地基前,先进行奠基仪式,在屋基下方埋奴隶与大量牲畜,是谓“血祭”。考古学家在殷都一座面积较大的宫殿基址遗存中,发现埋有“血祭”的遗骸,计有奴隶一,牛三十,羊一百一,狗七十八。在另一座规模较小的宫殿基址下,发现埋有奴隶一,牛十,羊五,狗二十一。殷都宫殿建造时,对安装门尤为虔诚,人们唯恐触犯了神灵,进行隆重、庄严的“血祭”。从发掘看,有的门户左右两侧和前面,分别埋有跪着的武装侍从,有的还持矛或盾,多至五、六人。有的在屋内左右两旁,各埋二至三个女奴。在宫殿落成时,还以大批奴隶和马车埋祭。有一个建筑群遗址的北首,出土了五辆马车,在其西首,出土了一匹马的残骸,还有大批被砍了头的奴隶的残骸,这些,分别埋在十排土坑之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