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书院分类:【传统文化】 书院起源于唐,唐代书院既有官方设立者,也有私人建立者。前者是朝廷藏书、校书及储才之地,类似宋代的馆阁;后者乃私人读书讲学之所。宋代的书院,即由后者发展而来。北宋初年是书院的兴盛期,原因是官学凋弊,士人求学无门,遂相率投奔书院。这一时期出现了有名的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号称北宋四大书院。此外,如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也甚有名。此时的书院多建在山林僻静处,规模较小。朝廷通过赐书籍、赐匾额、赐田的方式对书院加以控制。从仁宗到徽宗的近百年间,朝廷兴学的高潮迭起,其办学的重点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州县学,广大士子进入官学以求仕进,故书院日趋式微。南宋时期,一度沉寂的书院又得到迅猛发展,其数量、声势、规模都远远超过北宋。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官学不振。无论是太学还是州县学,教授不重德行道艺,学生只知追逐名利,学风败坏,有学校之名而无学校之实。其二是理学盛行。理学家以其强大号召力,到处聚徒讲学,给书院的发展增添了巨大推动力。而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之举,实为宋代书院由衰而盛的契机。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尽力擘画,聘堂长,置庄田,请朝廷赐书,制订学规,亲自教导生徒。凡此种种,都被后来的书院奉为楷模,影响深远。 有人统计,宋代书院共有397所,也有人说229所,两者都是根据各省通志统计的,数目虽然不同,但北宋约占22%,南宋约占78%,比例基本一致。南宋书院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文化发达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多。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如四川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县北)的玉渊书院,广西容州(治今广西容县)的勾漏书院,但为数不多。书院的主持人叫山长,或叫堂长,必为学识渊博品德过人者。起初由地方官礼聘,后来改由礼部注差。书院的学规,一般都以朱熹亲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为准,或在细节上加以补充。如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明道书院立有下列规程:一、愿意入院求学者,不拘远近,须先向山长投状,并帘引疑义一篇,如文理通达,方准入院。二、山长每旬在讲堂授讲、签讲、覆讲四次,三八讲经,一六讲史。三、每月考核三次,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文理优异者于斋中传阅。四、学生德、业两方面的表现,随时由直学记入德业簿,三考黜陟。五、所有教职员、学生出入皆著深衣。六、有事须请假,并登记于簿。请假超过3个月者,教职员撤职,学生不许再参。七、不许出外请谒投献,违者议罚。八、祭祀、听讲、供课若无故不到,书于簿。满三次,议罚。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特别是南宋,“四书”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此外,也学习诸史和诗文。师生每日的活动,以朱熹创建的沧州精舍为例,早晨起床后师生先拜先圣像,然后学生向朱熹请早安。上午,朱熹讲课。下午,学生自学。晚上,“诸生坐楼下围炉讲问而退”,往往到三四更方散。书院的重大祭祀是释奠,每年春秋二季的仲月上丁日举行。祭祀的对象是孔子,还有配享的十哲,淳钓以后,还有从祀的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 书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官府拨给的田产和每月拨下的赡士钱。以明道书院为例,其田产多达4,908亩,月赡士钱5,000贯。另外,还有房廊钱和私人捐赠。山长以下各级教职员的月俸和学生的食宿费,统从这些收入中支出。书院在教学上有如下特点:第一,既是教学机构,又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空气很浓厚。例如朱熹,他的《韩文考异》、《楚辞集注》等著作就是完成于沧州精舍。第二,允许不同学派相互讲学,建立了“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例如,朱熹和陆九渊学术观点不同,但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却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为不同学派相互讲学树立了典范。第三,讲学实行“门户开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学生,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第四、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提倡独立思考,贵有创新。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尊师爱生蔚成风气,这和官学那种“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大不一样。总之,宋代书院对宋代教育事业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及士大夫道德情操的培养,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