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伦理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伦理学分类:【传统文化】 两宋时期各种道德哲学的总称。两宋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封建的伦理纲常也受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稳固封建统治,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又重整纲常,力图恢复发展封建的伦理秩序。与此相适应,思想领域中产生了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但占统治地位的是理学伦理学。理学伦理学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同时吸取改造了佛、道的某些思想成果,重新探讨了人性、道德的起源、作用及道德修养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并进一步把伦理学与本体论、认识论融为一体,从而丰富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思辩形式,使其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 理学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同学派又各具独特的伦理体系。北宋张载将其“太虚即气”的自然观运用于人性道德领域,提出了二重的人性论观点。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虚之气,纯粹至善,后者源于个体所禀之气,有善有恶。但主张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就能变化气质,恢复先天至善的本性。从其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又提出了所谓“民胞物与”的“泛爱”论的伦理观。程朱学派的伦理学则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把仁、义、礼、智抽象为宇宙万物的“客观”本体,即“天理”,反过来又把“天理”作为封建道德的本源。并发挥张载性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天命之性”即是“天理”,未有不善;“气质之性”则与人欲相联系,有善有恶,决定着人的智愚、贤与不肖。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存理去欲”的伦理观,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主张通过“居敬穷理”、“学问思辩”的修养工夫,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理想境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派认为程朱的道德学说过于繁杂支离,于是指出了“易简”工夫的“先立乎其大”的伦理学说。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心”既是宇宙本体,也是封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本源,“心”即是性,也即是“天理”,故而强调道德修养的关键就在于“发明本心”,只要通过内心“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工夫,就能“存天理,去人欲”,完成道德修养过程。张载,程朱以及陆九渊的伦理学说虽各具特色,但本质上都强调了封建道德的绝对作用。 在理学伦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对的伦理学说。北宋王安石反对二程“性即理”和“复性灭情”的先验道德论,提出了“性体情用”“习以成性”的观点。南宋则有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肯定人们的物质生活欲望,强调“功利”与“道义”的统一,批判了理学伦理思想的义利观和理欲观,也为明清之际具有启蒙意义的伦理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