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医药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医药学

分类:【传统文化】

宋朝政府对医药学的发展十分重视。开宝四年(971)下“访医术优长者诏”;太平兴国六年(981)又下“访医术诏”,规定凡献书200卷以上者,均予奖励。这样,经过五代战火散失的医药典籍,便又重新得以聚集保存。在此基础上,政府便组织人力物力,一方面校定整理前代医药典籍,一方面则根据时代的要求撰写新的医药学著作。于是,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不仅官方的医药学研究成绩很大,民间的医药学研究也相当活跃。其主要成绩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

一、 本草 宋太祖开宝年间,命刘翰与马志率张素、吴复?、王光钓、陈昭遇等完成《新详定本草》20卷。次后,欲其更为周备,又命李?和扈蒙等重加审定,改名《开宝重定本草》,增广为21卷。在刊刻时,为区别源流,以白字代表本经,黑字代表别录;凡引《唐本草》者,称唐附;凡新增者,称今附。由于新药物的继续发现,仁宗嘉钓二年(1057),便颁令让掌禹锡、苏颂、林亿等以《开宝重定本草》为底本,扩充修订。四年后,著成《嘉钓补注神农本草》21卷,新增99种药物。嘉钓六年,苏颂根据自己在朝廷中所见各地所进药物图经,编成《图经本草》,图说兼备,体例新颖。皇家的本草研究推动了民间的私人本草研究,《嘉钓补注神农本草》成书二十多年后,唐慎微和陈承分别于元丰五年(1082)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元钓年间撰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由于唐、陈二氏出身民间,贴近生活,因此他们的本草著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实用性上,都远胜皇家一筹。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不仅涵包《嘉钓本草》和《图经本草》的内容,而且博采经史百家,广揽释、道,尤参照自身的实践,评议得当,故而大观、政和、绍兴年间,政府一再予以修订刊布。

其后,寇宗?认为开国以来至唐慎微所撰本草著作,尚有纰缪,于是发愤十数年,著成《本草衍义》20卷,附目录1卷。寇书虽然参考事实,援引辨证,发明不少,但惜乎囿于识见,仍无法取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二、 方书 宋太宗未即位时,即嗜好搜集验方,日积月累,竟藏千余首名方。即位后,更诏示医官院献纳验方,合计共得万余首。为了彰其功广其用,宋太宗便命医官王怀隐负责整理。自太平兴国三年至淳化三年(992),花费14年,编辑成《太平圣惠方》100卷,这部卷帙庞大的方书收载验方达16,000余首,既保存了自两汉迄于隋唐五代的名方,又钩沉了许多已佚医书的内容。在当时医界,堪称盛事。书成后,何希彭斟酌便利于民用者,取方6,000余首,约编为《圣惠选方》60卷。及至北宋末年,潜心于道藏的宋徽宗,对于医药文化也青睐倍加。在他执政的政和年间,编纂完成了大型方书《圣济总录》,收医方20,000首。南渡以后依然承袭北宋官修方书的余风,成书于绍兴年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788方,从数量上看,方虽不多,但每方均几经名家之手,效验慎当,应用颇广。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验方能直接治疗疾患,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够收集保存,以备不测。积少而多,积多成帙,便可刊刻付印。当然,有能力做到这一步的,大多是士大夫或医生。《沈括良方》、《苏学士方》、《史载之方》、《许学士方》、《洪氏集验方》、《博济方》、《旅舍备急要方》、《济生方》、《普济本事方》等100多种方书,均成于这些人之手。迄今,不少宋代方书仍服务于社会。

三、 《伤寒论》研究 由于雕板印刷技术的发展,宋初校定的《伤寒论》,已广泛地流播于社会各界。这种便利的条件,激发了医学家们研究《伤寒论》的兴趣。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伤寒百问》、郭雍的《伤寒补亡论》、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和《伤寒百证歌》及《伤寒九十论》、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韩碉和的《伤寒微旨论》、李子建的《伤寒十劝》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伤寒论》做出了合乎时代的阐释。自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两书之后,对于伤寒学,一派认为其包罗万有可以疗治一切疾病;而另一派则比较实事求是,敢于批评张仲景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宋代治《伤寒论》者不乏革新派,朱肱即批评说:“仲景药方缺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寒、时行温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因此,他便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惠方》中,选录方剂百余首,以推广伤寒的治法,对后世及当代均有很大影响。

四、 针灸学 虽然在《内经》中,针法与灸法,不分轩轾,兼而并重,但自两晋南北朝迄于唐朝,人们却愈益偏爱灸法,疏淡针法。唐人王焘著《外台秘要》竟只存灸法,不录针法。因此,宋初许多人已经弄不清楚针法究竟了。有鉴于此,孙兆、林亿等人在校正《外台秘要》时,提出鼎力革除不重针法的流弊。为了振兴针法,仁宗天圣年间,政府命王惟一考辨经络,以定针法。王惟一通过研读《针灸甲乙经》等先代著作,从经络的循行,定出经穴的部位。他不仅亲自主持设计铸造了针灸铜人工具,而且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其书的内容,由政府命工匠刊刻于石碑之上,立于相国寺仁济殿内。足见宋时针灸学受重视的程度。影响之下,许希撰成《神应针经要诀》,王执一撰成《针灸资生经》,对于宋代针灸法的普及与提高,皆有贡献。

五、 病因病机学 南宋陈言在继承《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的基础上,撰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隋代以来的病因病机学推向了一个新起点。陈氏把受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不外因三者,并以此确定用药立法。衍及医疗诊断,崔嘉彦的《脉诀》、施发的《察病指南》等,都对由脉象察病因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崔氏《脉诀》对后世影响尤大。

六、 妇产科与儿科 宋以前,妇产科的专门著述不多。由于宋代医药文化的全面兴盛,妇产科的著述也较前代发达,并自有特色。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代表着有宋一代的妇科水平。虽然从学术源流上讲,陈氏继承了《金匮玉函经》、《千金要方》和《产育宝庆集》,但《妇人良方大全》却胜于它们,书中对妇科病作了系统的总结,认为肝脾损伤是月经病的主要病机;同时,又对痈疽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作了全面的阐述。陈氏所提出的“凡医妇人,先须调经”的诊治妇科病原则,对于后世的影响较大。另外,杨子建的《十产论》也很重要,但此书散佚的内容甚多,文献阙如,论说为难。

虽然《颅?经》是我国医史上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但从学术价值上言之,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则首推第一。这部儿科专著由五脏出发,辨证论述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思想内容及临证施治方法,迄今仍为医者推崇。至若对儿科常见的痘疹病,探究得比较深入者,则有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和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尤可称道的是,南宋时完成的《小儿卫生总微方》,对于乳下婴儿的病因诊断也开始论述,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使婴幼儿的保健水平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

七、 外科和伤科 宋代,外科和伤科的知识已有相当的积累,因而著作也较为详细。仅宋初《太平圣惠方》100卷中,即有外科和伤科的内容8卷。成书于北宋末年的《圣济总录》有很多关于外科手术的详细记载,而且十分注重麻醉药物的实际应用。私家著述,除了《集验背疽方》和《卫济宝书》重视痈疽的诊治而外,《外科精要》也很注重此类病变,其对痈疽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提出外治以泄气、内治以定脏腑为外科治疗的两大方法,对后世的外科发展影响很大。

八、 五官科 宋时五官科已包括眼、口齿、咽喉、舌、耳、鼻诸分科,但在唐代仅有眼科独立,其他各科多依附于方书之中。宋代五官科著述散佚甚多,不过由《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可见当时五官科发展的大致情形。值得一提的是,楼钥所著《攻?集》卷七十五中,已论及宋时镶牙技术。

九、 解剖学 早在《内经》中,已有“解部”之称。“解部”即解剖。《灵枢》经文中记载尤为详细。迄于宋代,《宾退录》、《宋朝事实》、《梦溪笔谈》等著作,对解剖知识多有记载。其解剖材料,或得之于战争,或得之于刑余囚徒。对于后世影响较大的首推杨介著《存真图》,书中详绘了五脏六腑及十二经络图谱。及至明代这些图谱还被医家推崇。

十、 法医 《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此是法医的滥觞。五代时,有《疑狱集》细绎其事。及宋,《内恕录》、《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颇有叙及。但惜乎都泛滥不专。第一本专门的法医学著作乃是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5卷,书中综述了人体骨骼、尸体检验、现场勘察、死伤鉴定及各种毒物的鉴别,并首次记载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血型关系。《洗冤集录》对后世官司检验影响很大,在世界法医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