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品官公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品官公服分类:【传统文化】 公服是古代品官的制服。宋代又称为“常服”,品官于常朝、视事及较轻的礼仪场合皆服之。因其较朝服减省,故亦称“从省服”。其形制为曲领大袖,下裾施以横吟。服时腰束革带,头戴幞头,足著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其等级高下,以服色别之。宋初因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自元丰元年(1078)起略有变更,阶官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皆象笏、佩鱼;九品以上服绿,木笏,不佩鱼。武臣、内侍皆服紫,不佩鱼。假版官、伎术官及公人之人入品者,并听服绿,停止使用原先的青色。徽宗政和时更定服制,改靴用履,以黑革制作,履之叫、镭、纯、綦四饰,皆随服色用之。文武官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郎、武功郎以下去镭,从义郎、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去镭、纯。南宋初年仍北宋之制。乾道七年(1171)复改履用靴,然大抵参用履制,惟加以?。其底用二重麻、一重革,里衬素衲毡,高8寸,文武百官通服之,仍以四饰为别。宋代服紫色公服者,皆佩金鱼袋,服绯色公服者,皆佩银鱼袋,时称“金紫”、“银绯”。上述二等服饰谓之“章服”,非官至本品者,不得服用。然当时又有一种借赐紫绯的制度,即官卑者在特殊情况下,可通过假借、恩赐的形式服用高一等的公服。如朝官出知节镇及任转运使、副时,衣绯、绿者并可“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时,衣绿者可“借绯”,衣绯者可“借紫”;为通判、知军监者,可“借绯”。有自庶官迁六部侍郎及待制者,或奉命出使者,亦可特许服章服。凡借者,任满还朝时,仍服本等公服。自太宗朝起,历朝皇帝又规定,朝官服绯、绿者,历十五年或二十年无过,可叙赐紫、绯。此外,还有以“旌直臣”、“劝循吏”、“广孝治”、“优老臣”等原因而特赐紫、绯者。赐服金紫、银绯,在当时是一种颇高的恩宠,故常被人引以为荣。凡品级未至而赐、借者,其填写正式名衔时,皆须申明之。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的署名即有“赐紫金鱼袋”一语。另外,宋代亦有以窄袍为公服者,内职人员及诸官便坐视事时许服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