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哲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哲学

分类:【传统文化】

主要以理学为特征,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学派甚多,理学中主要的派别有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以及陆九渊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除理学思潮外,主要的还有北宋时期王安石的“荆公新学”、苏轼、苏辙的“蜀学”以及南宋时期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等。各学派之间学术之争不断,但又互相影响与渗透,主要围绕理气、心性、知行、天理人欲(义利)等问题而展开。在理气问题上,以张载、王安石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主张气为宇宙的本原。张载提出“太虚即气”命题,认为气为万物之本,而理则是气之运动变化的规律,故强调“理依存于气”。二程认为理气相依,但理为本。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指出“道”与“器”的区别,承认二者统一关系。程颐严格区分形上与形下,认为“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理)才是万物最后根据。朱熹进一步发挥,提出理为“本”,气为“具”之说,认为理气相依,但从根本上看,是理在气先,道在器先。陈亮、叶适则反对朱熹观点提出了“道在器中”、“离器无道”命题。心性问题上,张载最先提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说,认为前者源于太虚之气,纯粹至善,后者源于个体所禀之气,有善有恶。并提出了心统性情说。程颢区分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前者即天理,并提出心即天及性无内外说,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认为性即理,其内容即是仁义礼智信。朱熹进一步发挥性即理和心统性情说,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心之作用便为情,性与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心即是性,强调“发明本心”。知行问题上,张载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知行问题,但提出了“见闻之知”、“德性所知”两种知识说,成为宋代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命题。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说,并论述了知行关系,强调知先行后。朱熹继续发挥二程思想,提出了“即物穷理”认识方法,认为知行并举,不可偏废,但从根本上也是强调知先行后。陆九渊则主张“求理于心”。此外,对于王霸义利等问题,宋代哲学也展开了充分论述。程朱学派尊王贱霸,提倡天理史观,宣传历史退化论,并把天理人欲(义利)绝对地对立起来,公开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陈亮、叶适则提倡事功之学,主张“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以功利主义反对程朱的禁欲主义。宋代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讨论了各种哲学问题,无论在本体论、人性道德论,还是在认识论等方面,它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命题, 新范畴, 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达到了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崭新高度, 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