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器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器乐分类:【传统文化】 器乐在宋代有重要发展。当时乐器制作和运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发展,并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乐器。如以前流行的十七簧笙,此时发展为十九簧的竽笙、巢笙、和笙。唐以来的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吹乐器及十四弦等弦乐器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新创的乐器,北宋有叉手笛(拱宸管),南宋有官笛、羌笛、夏笛、小孤笛、鹧鸪、扈圣、七星、横箫、竖箫、箫管、倍四、银字中管、中管倍五等吹乐器及?琴、葫芦琴、渤海琴、双韵等弦乐器。而擦弦乐器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稽琴和的演奏技巧有较明显的进步,已能运用换把等,北宋时马尾胡琴已在西北地区出现,其后日益广泛地得以流行。乐器的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具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的优点,故较快地以不同样式发展起来,被广泛应用于戏曲、说唱的伴奏和各种形式的合奏中。当时民间器乐活动在都市中相当普遍,瓦舍勾栏、酒楼茶肆、名胜景区等常有器乐演奏,遇岁时节庆尤盛;而婚丧祭祀等时,人们亦多以器乐来衬托气氛。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见于文献记载者有使用箫管、笙、、稽琴、方响等的“细乐”;使用笙、笛、遇篥、方响、小提鼓、拍板、札子等的“清乐”;由一、二人演奏,如双韵合阮咸,稽琴合箫管等的“小乐器”;主要使用拍板、鼓、笛的“鼓板”等。宫廷器乐合奏有盛大的“教坊大乐”,宫廷“小乐器”和“鼓板”及“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等。器乐独奏亦进一步发展,笛、箫、笙、遇篥等管乐器,琵琶、筝、十四弦、琴等弦乐器及方响等击乐器皆曾用于独奏,可见上述乐器在表现手法上已达到相当高度。神宗熙宁间,教坊乐工徐衍某次演奏稽琴时突然断了一弦,他未换琴,仅用一弦奏毕全曲,此后“一弦稽琴格”被公认为稽琴演奏方法之一。器乐独奏中古琴演奏技巧和乐曲创作的发展尤为显著。当时善于抚琴者颇多,并形成了汴梁、两浙、江西等不同的流派,其演奏技艺各具特色。其中以郭沔、毛敏仲、刘志芳、徐宇、杨缵等人为代表的浙派后来居上,尤为杰出。他们在整理传统琴曲谱,创作新琴曲,提高和传授古琴弹奏技巧等方面,皆有很大功绩。郭沔创作的《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等琴曲,皆为后世琴家所重视和喜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