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地图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地图学分类:【传统文化】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宋代地图学比唐代更为发达。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在制图理论和方法上也有所进步,出现了不少当时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地图,达到西方制图学传入之前中国古代地图学的高峰。 北宋初期,曾下诏各州,每逢闰年绘制本地区地图呈送中央,以便朝廷及时掌握新情况,并作为绘制全国总图的依据。北宋统一不久,编绘成第一幅规模巨大的全国总图《淳化天下图》,用绢百匹,世所罕见。以后,又陆续绘成《十道图》、《山川形势图》、《九域图》、《十八路图》、《十七路图》等名目的全国总图,皆具相当规模。有的分为若干幅,类似现今的地图册。还有私人编绘的全国总图,如乐史的《掌上华夷图》、陆九韶的《州郡图》、佚名的《混一图》以及石刻的《华夷图》、《九域守令图》、《地理图》等。此外,王洙的《皇钓方域图志》、李德刍的《元丰郡县志》、薛季宣的《九州图志》和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全国总志中亦都附有全国总图。 宋代方志不少附有当地地图,如《嘉定赤城志》便附图13幅。《契丹图》、《西域图》等外域地图与边防地图的绘制也受到重视。《契丹图》多由朝廷采取各种办法深入契丹国境了解后绘制。边防图详绘国境内外山川、城廓、要塞诸要素,有《对境图》、《山川郡县形胜图》和《山川城寨图》等名称。由于海外交通发达,还产生了《海外诸域图》、《海外诸蕃地理图》和《华夷列国入贡图》等海外诸域地图。 除了全国、区域、外域、边防等历代必绘的一般地图,还有繁多的专业地图。举凡山川、水利、交通、城市、政区,莫不有图,且有的分工极细。政区地图,有朝廷每隔若干年便按路编制的《十八路图》、《十七路图》等,也有沈括等人编绘的行政图。沈括在熙宁九年(1076)开始编绘《天下州县图》,广泛搜集资料并采用新的科学绘图方法,极为精确。历史地图,既有反映自帝喾到宋以前疆域政区的税安礼的《地理指掌图》,也有反映某一时期疆域的地图如李?《春秋十三国图》,还有阐述《禹贡》山川的石刻《禹迹图》和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等。军事地图以北宋初的《山川形势图》和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泾原环庆两路州军山川城寨图》较著名,分别在灭后蜀和西北防守的军事行动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今存苏州、桂林等地的石刻城市图,定点准确,主次分明,街道、河流、建筑物至今仍清晰可见,表明宋代都市图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庆历八年(1048)贾昌朝的《三河图》是反映缧川、商胡、横陇三处黄河水流的专图。交通图则有《天下至京地理图》、《诸路至京驿程图》、《十七路转运图》等。此外,南宋时临安还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旅游地图《地经》,出售给游客导游。 由于地图不易复制,宋代地图今仅存西安的《华夷图》和《禹迹图》、苏州的《平江图》和《地理图》、桂林的《桂州城图》、四川荣县的《九域守令图》、镇江和山西稷县二处的《禹迹图》等石刻图及程大昌、傅寅的《禹贡》地图等十余种。这些地图皆以实物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宋代地图学的杰出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约1048年左右绘制的《禹迹图》。此图据唐贾耽《海内华夷图》中《禹贡》九州部分缩制,范围以本国为主,地物要素侧重水系。采用方格网绘法,每方折地百里。图上河流、海岸、半岛、港湾、湖泊各要素的位置和今日地图所绘极为相似,画法也比较科学简明,被称为明末西方科学的经纬度制图法未传入之前我国最优秀的地图。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称赞说,无论谁把这幅图和同时代的欧洲人地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学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 宋代制图学方法也较前代进步。沈括在绘制《天下州县图》时,将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扩展为包括分率、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的制图七法,还采用了较大的比例尺和二十四至定位法。《禹迹图》所绘河流一改无论河流大小,画必双钩宽狭相等的传统手法,改用粗细不同的单线来表示。此前画海,必出波涛汹涌之状,海岸则僵直而少曲折。《禹迹图》作者十分注意海岸的凹凸,所画大海无波涛之状,亦不画方格,使得海陆分明。《禹迹图》主要要素与现今地图较相近的成就,表明了宋代在地面考察和测绘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宋代地图质地主要为纸和绢。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达,木刻印刷的纸质地图日益增多。今存宋刻本《六经图》中收集的《地理之图》,刊印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左右,为我国现存第一张印刷地图。临安旅游图《地经》的出现,说明地图已凭借着印刷术进入了文化市场。此外,宋代还有木质的木刻图、石质的石刻图、胶泥质底的地图及蜡制地图等。我国石刻图创始于北宋,它具有长久保存的特点,且可制成拓本广为流传。熙宁七年,沈括视察北方边镇后制成了木刻的地形模型图。木刻地形图以立体形式表现地形起伏,形象逼真,轻便易携,后为边防地区和某些学者所仿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